“”
大概是在1980年初夏的一个晚上,那时候一到晚上十点钟,学校教学区就全部熄灯了。我收拾了书包从自习教室回宿舍,一走进楼道就听到小提琴的声音,我知道那是我们班上的徐延厚又在练琴了。徐延厚在班里是年龄比较小的同学,入学时只有十六岁,我们是个理工学校,大二时他报名参加了学校的乐团,我才知道他会拉小提琴,最近他在拼命地练琴,每天晚上在宿舍熄灯前都要在门口拉上一个多小时的琴。
然而当我走进二楼的走廊时,忽然觉得今天的琴声是我从未听到过的声音,我的心在随着琴声颤动起来,那首曲子我是知道的,萨拉萨蒂(Sarasate)的《流浪者之歌》,琴声却牵动了我的整个神经,那琴声,音色纯净而优美、圆润而饱满,富有激情,具有动人心弦的特殊魅力。肖复兴在他那篇优美的散文《最后的海菲茨》中,描写他最初听到海菲茨的琴声时写道:“我不能说曲子美,那是不够的,浅薄的,只有历尽世事沧桑,饱尝人生况味的人,才会拉出这样的琴声。那有力的揉弦,坚韧的跳弓,强烈的节奏,飞快的速度,如此气势磅礴,飞流直下三千尺般冲撞着我的深心。”我想肖复兴写的和自己感受到的是一样的。
我静静地站在走廊头,窗台上的录音机继续放着小提琴曲《流浪者之歌》,音乐展现出吉普赛人的生活和精神世界,我好像感受到的是全景电影般的震撼与触动,琴声诠释着吉普赛人悲愤、悲壮、悲怆的命运,吉卜赛人乐观向上、热情奔放的性格,吉普赛人流浪不屈的精神。荡气回肠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所交织出来的绚烂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驰。
一曲终了,音乐还在脑海里廻旋,心还在旋律中颤动,吉普赛人营地前的马车、帐篷、篝火、乐曲、歌声、舞姿,还在眼前晃动。我问徐延厚,这是谁的演奏?就这样海菲茨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我的记忆,从此我再也无法忘记。我想没有听过海菲兹演绎的《流浪者之歌》就不可能完全感受到这支名曲的含义。
然而,自己真正拥有一张海菲茨的碟片已经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上大学的时候,每天三点一线的生活,没有钱也没时间去寻找海菲茨,工作以后生活在小城市也无处寻找海菲茨,每次出差到大城市我都会去音乐书店,却总也碰不着海菲茨。这么多年都是听着一盘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转录下来的合式磁带,而有关海菲茨的资料更是寻觅无径,要说我还算不上是一位真正的海菲茨粉丝,我只是那么喜爱海菲茨,我却不知道为什么海菲茨能拉出那样独一无二的琴声,那时候海菲茨对我还是一个迷。
我买到第一张海菲茨的CD是在武汉前进四路的音像市场,那已经是一九九八年了,当我看到这张碟片时,首先看见了J.Heifetz几个字母和海菲茨的黑白照片,啊,我终于见到了海菲茨,尽管那不是原版的碟片,却还是让我激动不已。今天,人们已经很容易的在网络上找到各种不同版本的海菲茨录音,看到很多的海菲茨照片和评论介绍,可能很难理解我当时的心情,此后我又陆陆续续买到了十几张海菲茨的CD 。
人的第一印象是如此的重要,我的第一张海菲茨碟片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体验。买这张CD时,我甚至没有看是什么曲目就买下来了,那天我没有选择的机会,这是店里唯一的海菲茨。这是一张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的激光唱片,我一点也不知道它是否好听,我只知道这是海菲茨演奏的,放出来一定会有海菲茨独一无二的琴声。
当我第一次聆听海菲茨演奏的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时,小提琴拉出的第一个乐句就深深的打动了我,哀婉而柔和的主题把我带入海风拂拂的芬兰海湾,柔和抒情略带忧郁蕴含着力度,就像你静立在海边的礁石上,悠悠无尽的往事如梦如烟遐思翩翩。随后,低音的沉稳,高音的跳跃,与浑厚大提琴伴奏的谐和,让人感到芬兰海湾海浪苍苍、海风拂拂、一派天高海阔的画面。整个乐章如同一幅风景画,展现幽暗的芬兰北部海滨,海浪不停地拍打着海岸,暮色降临。这是一部表面上让人觉得冷峻,但内里却激情飞扬的作品,芬兰民族热情奔放而又冰清玉洁的品格,在海菲茨弓弦之间如同冰与火一样交相辉映。
西贝柳斯D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在1903年完成之后,首演并不成功,西贝柳斯做了大量修改之后,由于对演奏技巧要求太高,以至于并没有被广泛接受及演奏。直到1930年海菲茨的演奏和录音才挽救了这支曲子,使之成为伟大的浪漫派协奏曲之一。音乐里,海菲兹隐藏在内心深处的热情如火山岩浆般喷发出来,他极具穿透性的清亮琴音从一出场就保持着炽热的温度,自始至终激荡看听众的心灵,海菲兹娴熟的运弓并不像很多演奏家那么刻意煽情,表现出的是一种从容不迫的细腻感触。这张唱片有比较准确的海菲兹音色,那是一种锋芒尽露的纯净犀利,并以高超的技巧和平稳力度作为依托,不骄揉做作,诚挚坦率的内心独白。听过这张唱片的人,都会念念不忘,这张RCA出品的CD也成为我最喜欢的碟片之一。(片号:RCA09026-61744-2)
从小提琴的演奏技巧上来说,海菲茨似乎已将它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众所周知,海菲茨在我们这个时代乃至整个20世纪中,都可以称得上是技巧最为精湛和完美的小提琴演奏大师,当然也有人称其世界第三。海菲茨以王者风范引领乐队,演绎出充满浪漫情调的经典之作,既洋溢着古典主义的均衡的美感,又展示着冷峻的理性思考。其独特创新的演奏风格、精湛超凡的演奏技巧以及冷静洒脱的舞台形象,俨然成为现今乐坛所有演奏家们挑战自我的光辉典范。
我一直惊叹于他那超群绝伦、无人可及、独一无二的海菲茨音色,作为一个外行的听众始终无法理解海菲茨是如何发出辉煌华丽情感浓郁的音色的。看了一些评论文章,才知道了一些海菲茨的演奏技术特点。
他练琴极为刻苦,而且几十年来从不间断,对待他所崇敬和热爱的经典作品,总是不厌其烦地反复推敲,反复改进,直到找到了理想的处理方法为止。他运弓时候用的力道比较大,弓速很快,揉弦也很有力,感觉更加有一种厅堂感,辉煌感。他的演奏非常的干净,利落。气势十分的恢宏,他的右手运弓技巧如同灌注了神韵一般,充满着无尽的魔力。那些快速跳弓,连顿弓,飞跳弓和抛弓等高难运弓技巧的掌握,就更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
海菲茨的左手技术同样是精湛无比,手指技巧之娴熟和旋律性段落之光洁精练、匀净得体,声音晶莹透亮,却无人能及。 他的运指速度极快,更为可贵的是,无论是多快多难的乐句,他都不仅能够极为干净清晰地演奏出来,而且还同时保持着极为精确的音准,海菲茨左手技术中的另一大特长就是他那表情丰富且又韵味无穷的各种滑指技巧,人们在欣赏海菲茨的演奏时,每当这些体现他浓郁个性的滑指出现时,听众的心弦都会被紧紧地扣住,久而久之,这种技巧便成为他演奏风格中的一种明显的特征了。
海菲茨左手技术中的另一大迷人之处,就是他那个性极为突出的探弦技巧。他的揉弦变化很丰富,但一般来说都是快速有力的带有着强烈的动力感和激动的热情。这种揉弦所产生出的效果使得他演奏出来的音乐充满着生动的活力。而当这种探弦与那富有绝妙控制力的运弓技巧相结合之后,便产生出了一种色彩柔和妩媚醉人而又带有甜美感的音色,这种音色,最终成为了海菲茨演奏风格中的一种突出标志。海菲茨演奏时的姿式也很有代表性。
他在演奏时,琴头高昂,眼睛直视指板,右臂的肘部抬得很高,这样使得他很容易将右臂的重量放在弦上,从而产生出穿透力极强的宏亮声音。他的这种演奏姿态,使人们不禁想起了一个威武的战士形象,而在人们的脑海中,海菲茨也正是这样一位舞台上的英雄。
然而对于海菲茨演奏中的整体风格,许多年来却始终带有着众说纷云的色彩,在公认他所具有的精湛演技和表现音乐的巨大能力的同时,也有许多人觉得他的演奏过于冷峻和理智,在许多方面缺乏甜蜜、温馨和静止般的满足感,不过更多的人则认为他的演奏存在着强烈的内在热情,只是在对待某些不同作品的理解和表现上存在着强烈的个人自我意识,故而导致了在音乐处理上的过分冷峻色彩,然而从整体来看,这种特征主要是以他的个人性格、生活经历以及对艺术审美方面的理解为依据而体现出来的。
我不懂得那么多的音乐理论,我只觉得海菲茨演奏的是具有男人气质的音乐,他的情感深深地隐藏在音乐的深层,海菲茨的技巧永远从属于音乐,超凡的技巧给予音乐超凡的感染力。
有人说海菲茨是世界上有史以来唯一能够真正在琴上随心所欲的小提琴大师。他能在琴上做到别的小提琴家想做而做不到的东西,也因此能在琴上表达别的小提琴家想表达而不能充分表达的东西。海菲兹曾经坦言:“每一个有特点的提琴家都可以通过他的声音,他的音调为人们所辨认出来,就象我们通过讲话的声音就可以知道是谁在讲话那么容易。有谁能讲清楚人们的内在感情是怎样和他的手指的颤动协调在一起的呢?我的小提琴所发出来的声音是我内心所感受到的声音,这是一种非常有个性的感情。通过纯粹的模仿永远也不会成为一位伟大的艺术家。只是采用适合别人的方法是永远也取不到最好的效果的。”
1987年12月10日,海菲兹病逝于洛杉矶,享年86岁。这位生前曾在乐坛掀起惊涛骇浪的伟大小提琴家就这样平静地归于永恒。正如《时代》在纪念他的文章中所说:“如果海菲兹从来没有存在过的话,小提琴演奏艺术将永远不会达到今日的高度和如此完美的水准……作为个人,他给世界留下了扑朔迷离的问号。作为小提琴演奏家,他将在今后的几个世纪中继续引起无可估量的反响。”著名小提琴家帕尔曼的话说得十分恰如其分,他说:“海菲茨的逝世象征着小提琴演奏艺术中一个时代的结束,这种巨大的损失是永远也无法弥补的。”海菲茨成为我们这个时代中最使人怀念的音乐巨人。
写于2016-07-29
(按下面视频链接即可欣赏最顶级版本海菲茨的演奏)
萨拉萨蒂:流浪者之歌 小提琴独奏 海菲茨—音乐—视频高清在线观看-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