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拒绝、被讨厌、被伤害都不怕,鼓起追求幸福的勇气

晚上在卧室窗边拉开窗帘,看着对面楼上人家灯火通明,从上到下一家家客厅正中靠墙都摆放着大电视,估计主人正坐在沙发上享受晚上的休闲时光。


我想,像我一样的多数普通百姓,可能过的都是被社会文化无意识洗脑的高度同质化与结构化的生活,上班、下班,晚上看电视、睡觉,第二天接着上班、下班,养育孩子,孩子长大再接着上班,就这样循环往复直到退休。当然这还是理想情况,一旦不小心失业或者没事做,那可能就连生活开支都很难保障了。


我说这些的意思是,我们多数人努力工作讨生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过得幸福,不管这种幸福是被社会文化同化后的高度结构化、同质化的幸福,还是你自以为很独特、很适合自己的幸福,反正你只要感觉自己当下活得幸福、过得舒心满意就行了。


最近看了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的不少著作,包括《幸福的勇气》《被讨厌的勇气》《被拒绝的勇气》《老去的勇气》《可怜的我、可恶的你》《向阿德勒学习》等等之类。如你所知,岸见一郎是日本著名的阿德勒心理学研究权威,经他不遗余力的大力推广,阿德勒心理学在当今社会产生了广泛影响。


个体心理学的开创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先生认为,我们人的一切烦恼都来自人际关系,当然人的一切幸福美好也来源于人际关系。因此想要获得幸福,人就要勇于投身于人际关系,积极主动与人互动交流、力所能及地帮助别人、贡献价值,你就会感受到幸福。用阿德勒先生的原话说就是,“人生的意义与幸福则在于贡献,在于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


主动释放内心爱与奉献的丰沛能量,力所能及帮助他人,你就会喜欢自己,也会有勇气与人沟通交往、互动联结

 

生活中可能有很多人感觉自己过得不幸福,甚至活得很痛苦纠结,他觉得自己都不喜欢自己、自己都看不起自己,怎么可能会有别人喜欢自己呢?因此纵容自己抱着这种消极心态逃避人际交往,无意识地把自己自我封闭、自我孤立起来,活得越来越孤独凄苦。


实际上在阿德勒先生看来,这些人本质上是因为缺乏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所以才下意识给自己找了一大堆理由和借口,什么“我不喜欢自己、别人也不可能喜欢我啊”抑或是“我这个人性格很内向、很自卑,不擅长跟别人打交道啊”或者“他人很烂、他人皆地狱,我才不屑于跟他人打交道呢”牢骚抱怨一大堆总之就是不愿意跟人交往。就像电影《心灵捕手》中罗宾·威廉姆斯对马特·达蒙说的话,“或许是你不想破坏你自己的完美,我觉得那是极好的哲学,这样可以一辈子不认识任何人。”无论是觉得自己还是他人360度的不完美,都是一种完美主义哲学。


就像笔者本人一样,多年来我也常常以自己性格内向自卑、不喜欢自己、讨厌自己等为借口,不敢跟人打交道,觉得别人不可能会喜欢自己;于是宁可沉溺在自我黑白单调的小世界里,也不敢面对外部世界五彩缤纷的人际关系。


那么如何能够具备主动进入人际关系的勇气呢?阿德勒先生提醒我们,就是要积极主动为他人做贡献、力所能及地关心、帮助别人。当我们能够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特长及专业能力等,为他人提供帮助而使他人受益时,我们内心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种价值感、欣慰感和自尊感,觉得自己还是挺厉害的,于是就能够一点点培养起跟人主动打交道的勇气和自信了。同时随着我们勇敢投入一段人际关系,与人开展良性互动,赢得他人的好感与友谊,我们也会因此重新认识自己,会慢慢变得喜欢自己、认可自己,觉得自己还挺了不起的。


稍微有点生活经验的人都知道,不管是内心再自卑怯懦疏于跟人交往之人,其实他内心爱与奉献的天然能量始终是充沛丰盈的,只不过可能是由于自身家庭背景及成长经历等因素,这股能量被深深压抑或封闭住了;只要主动创造机会,让自我内心这股爱与奉献的天然丰沛能量拥有流动宣泄的机会,我们自然而然就会主动帮助别人、为组织及社会发展做出价值贡献;与此同时作为爱与奉献的价值泉源,我们自然而然亦会重新认识自己,会发自内心地喜欢和认可这个能够奉献爱心的自己。


在与人互动交往过程中不断认识自己、完善自己、提升自己


马克思说过,“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与我们直接及间接打交道的所有人的发展,决定了我们自身的发展。”从心理学上来看,自我不是一个实体,我们每个人的自我在本质上都是人际关系的产物,从出生、成长、上学、工作到婚恋、生育、老去等等,人的一生轨迹都离不开人际互动互助,并在此过程中不断形成和修正着我们的性格特点、思想观念、为人处世方式方法等。


在跟人打交道过程中,我们通过力所能及地帮助他人、支持他人,会让我们体会到内心的价值感与贡献感,会让我们更加有勇气进入人际关系,与人联结互助、成长进步。同时我们在跟人互动交往过程中,就像照一面面镜子一样,更能清晰映照出自身的性格缺陷、毛病问题等,从而督促我们不断自我改进、自我完善、自我进化,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跟人交往就像照镜子一样,如果发现镜子里有污点,通常不是镜子有问题,而是因为你的问题。比如你在跟人交往时觉得对方很自私虚伪、很耍滑头之类,此时你不用急着责骂对方或者跟对方划清界限,很有可能这些缺点正映照出你的内心缺陷,只不过你无法接受自己自私虚伪、耍滑头等这些缺点问题,才无意识地统统把这些问题投射给他人、投射给“镜子”,自以为是镜子的问题,跟自己无关;殊不知凡是觉得他人有问题的人,首先应该反思的人是自己才对啊。


民国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王凤仪先生曾经说过,“跟人打交道要常认自己不是、多找对方好处;认不是乃响亮金、找好处生智慧水。”在人际互动交往过程中,我们难免因为性格脾气、思想观念、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差异等跟人产生摩擦、纠纷甚至怨恨,此时我们要立足自身多多反省自我问题和不足,同时多多看到及学习对方的长处和优点,才是求同存异、人际和谐互助之道。而如果不从自己这个立足点出发努力自我改进完善,却妄图指责别人、纠正别人,最终不仅自取其辱,反而大概率会破坏跟对方的人际关系吧。我们要明白任何时候,我们都无法真正改变别人(除非他们选择自愿改变),我们唯一能纠正改变和不懈提升的只有自己。


人生于世,要勇于追求自己的幸福,也不吝助力“共同体”的幸福

 

无论是我们主动帮助别人、改进提升自己,还是融入组织团队、助力社会发展进步,本质上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内心得到安宁幸福。


阿德勒先生曾经指出,我们每个人皆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份子,通过人际联结、互帮互助而结成了强大的命运共同体。日本心理学家、哲学家岸见一郎先生在《被拒绝的勇气》一书中引用日本哲学家三木清的名言,“只是内在的幸福不是真正的幸福,幸福还是外在显现的东西。”存在主义哲学家、心理学家维克多·弗兰克尔亦深刻指出,“人们越是投身于超越自我的某项事业,就越具有人性,越会活得充实幸福。”如前所述,我们每个人内心皆拥有天然自足的爱与奉献的丰沛能量,这是我们每个人的幸福泉源;但我们人不能仅仅为自己而活,而是要勇敢走出自我中心,为内心这股爱与奉献的天然丰沛能量找到外部出口和超越自我的奉献对象,我们才能获得更大的人生幸福与充实满足。


比如我们为了家庭共同体、为了企业共同体、为了社会共同体的发展兴旺和幸福美好而不懈努力、贡献心血智慧,产出劳动成果。看到家人孩子因我们的付出而绽放出灿烂幸福的微笑,看到企业组织因我们的创新创效而发展兴旺,看到社会因我们的付出而变得越来越和谐美好,此时我们自身亦会深深感受到内心丰沛充盈的幸福感、充实感与人生价值实现感吧。


当然说这些不是强调人所属共同体的义务应优先于个人的幸福追求,这只是在共同体的名义下,压制个人幸福的一种借口而已。恰恰相反,我们每个人都应优先考虑自己的幸福,这是我们生存于世的首要人生使命与责任,除了你自己,没有人会替你而活!


你自己活得幸福自足、充实美好,才有能力和心力去帮助和奉献他人,才能给他人和组织共同体、社会共同体带来幸福。你自己活得独立自主、奉献担当,也才能影响身边更多人也活得独立自主、奉献担当。同样的道理,你不吝于帮助他人和奉献社会,自己也会更容易体验到人生充实幸福感受;或者说,追求自我幸福与助力他人幸福实质上互为因果、相辅相成。正如岸见一郎先生所言,“若是你感到自己现在很幸福,或者说发现自己是幸福的,然后把它展现出来,那么随着你的这种变化,周围的人也一定会发现自己其实也很幸福。”


总之,我们每个人内心的幸福能量是天然自足的,我们天生就有能力使自己立足“此时、此地”而处于幸福状态,而不依赖于金钱、物欲、权力、地位等外在渴求的东西。同时我们也有能力和丰沛的爱的能量去走进人际关系,去为别人、为共同体的发展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去创造和开创属于我们的“命运共同体”的充盈幸福与美好未来!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拒绝、被讨厌、被伤害都不怕,鼓起追求幸福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