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曰无衣”的来历

逆行者

新冠肆虐,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满屏的“岂曰无衣、与子同裳”。

那么这句话来自何处,又是什么含义呢?

这句话来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里的一首诗《无衣》,是当时秦地的民谣,属于《诗经》中的《秦风》子集。全诗如下:

《诗经·秦风·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翻译过来就是:

谁说没有战衣?愿与君同披一件战袍。

王师征发,修整我们的戈与矛,与君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战衣?愿与君同穿一件衫衣。

王师征发,修整我们的矛与戟,与君并肩协作。

谁说没有战衣?愿与君同穿一件战裙。

王师征发,修整我们的甲与兵,与君共赴沙场。

据说这首诗的背景是:公元前506年,吴国军队攻陷楚国的国都郢都,楚臣申包胥到秦国求援,“立依于庭墙而哭,日夜不绝声,勺饮不入口,七日,秦哀公为之赋《无衣》,九顿首而坐,秦师乃出”。于是一举击退了吴兵。

这首诗节奏紧促、声势浩荡,让人心情激荡、浮想联翩。

就像一幅沙场点兵的油画,将士们即将出征,沙场上整齐列队;

又是一首战时动员的凯歌,将士们斗志昂扬,天空中歌声弥漫;

还是一场规模宏大的阅兵,将士们一问一答,人群间热血沸腾。


沙场点兵

点兵台上,将领检阅自己的士兵,

将领在前大声疾呼:“岂曰无衣?”

众儿郎则齐声回答:“与子同袍!”

将领举手致敬:“岂曰无衣?”

战士齐声回应:“与子同泽!”

将领边走边问:“岂曰无衣?”

兵士大声回应:“与子同裳!”

最后所有人一起高举武器,同喊口号:“王于兴师,修我戈矛!王于兴师,修我矛戟!王于兴师,修我甲兵!”

诗中的袍指外衣、斗篷,泽指内衣、汗衫,裳指下衣、战裙,而所谓的“袍泽故旧”、“袍泽之谊”就来自这里,指的是同穿一件战袍、同在一个战壕、并肩作战的战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共赴沙场!

如今武汉告急、各地驰援,二十多个外省白衣战士高喊着“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列队进入古老的楚地,只是他们的敌人比几千年前的敌人更加狡猾、更加狠毒,希望伴随着这首古老的战歌,白衣战士们再次取得大捷,光复我们古老楚地的兄弟姐妹。

《诗经》中还有一首《无衣》,它是《唐风》中的《无衣》,诗文如下:

《唐风 无衣 》
岂曰无衣?七兮。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
岂曰无衣?六兮。不如子之衣,安且燠兮。

这首诗用来表达湖北人民的感激之情最为恰当!

“不论我们有七衣还是六衣,

不如你们战士的白色战衣,

那战衣何其美丽,

那战衣何其温暖,

就像我们同仇敌忾的旗帜!”


安且吉兮,安且燠兮。

你可能感兴趣的:(“岂曰无衣”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