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0-14丨微日记019

今天的日记从二维码讲起,下午是学校秋季学生工作会议,会场使用二维码扫码签到。扫完二维码以后显示了本次参会信息。

因为对会议没有兴趣,所以请同学拍完二维码以后互相一扫就完成了签到。由此想开去,二维码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开阔,光是会议中使用二维码就有很多用途。如果担心远程扫码实际上没有到场,可以使用每分钟更新的二维码;也可以配合GPS地理位置使用,后台可以显示签到位置。从会议说开去,课堂点名(如:课堂派)公司打卡都可以使用二维码了。另外,二维码不仅可以提高安全性有保证的个人身份验证(现场配备扫码枪和扫码的机子即可)也可以扫码后获取会场或者工作坊的讲稿、Slides等资源。

回顾历史,从49年条形码的出现到90年代日本发明二维码,到现在二十几年过去,二维码使用才开始丰富起来。它是一个移动的信息存储器,也是我们可以拓展体验的媒介。它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我们可以对商品进行编码,对人的信息进行编码,当有的人离开了人世,我们也可以通过二维码对信息进行跨时间维度的精准定位。这种信息电子化和虚拟化的优点无疑在某种程度上帮助我们实现了“永生”。

2001年日本医院看护系统就开始通过二维码帮助护士了解患者名字和更新检测信息,让主治医生了解实时具体情况了。而2008年,国内拿到二维码专利的王越等人已经完成二维码读取设备的设计。八年后二维码开始铺天盖地地出现,如今已经能够通过小程序二维码来认证身份信息,直接登记通行。

更神奇的是,腾讯与深圳地铁、广电运通正在尝试生物识别和信用支付的地铁售票系统解决方案,未来可能是刷脸乘坐地铁的时代。8月15日,支付宝宣布刷脸支付正式开始商业化尝试。二维码在今天已经和消费者的体验升级、商业创新、社会资源配置交织在一起,未来信息存储形式会是如何发展,虚拟化占据主流的今天,我们还能通过什么来寻求人与人的连接,而不是外在事物的连接呢?《城市》的作者罗伯特说到,“现代人的心智建立在机器之上,也依赖于将科学应用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这需要设计站在更有前瞻性的高度去思考问题。

你可能感兴趣的:(2018-10-14丨微日记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