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孩子越大,父母对孩子期望越低?因为普通人总是大多数

注:数据源于网络

从幼儿园的天才智商、改变世界,到毕业后期待儿女平安一辈子,虽然有点夸张,但也符合实际的整体的趋势: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低。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孩子越大,可塑性越低,选择空间越小。

说的通俗点,就是父母知道自己的孩子有几斤几两,逐渐接受了孩子是个普通人,甚至平庸一生的事实。

哲学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写到:

每个知道孩子有可能是神童的父母都相信她的孩子就是一个神童。 

不仅如此,他们还把孩子成长过程中常见的一些表现错误的视为天资非凡的标志。

活泼、机敏的话语、活蹦乱跳、引人发笑的天真,这些都是孩子在那个年龄典型的表现,并说明这个孩子就只是个孩子。

这几句话很好的就说明了,为什么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的期望就越高。

一是为人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本性,二是孩子总有惊人的天才表现;后者尤其表现在2-6岁的孩子的语言上。

带过孩子的父母,经常会听到孩子说一些具有哲理的话,甚至是简短但象征丰富的诗句,这些事实都促进了父母怀有高期望的合理性。

然而,正如卢梭所说,这就是孩子在那个年纪的典型表现。结合现实的想象力,在没有严格的语法结构和押韵等条件的束缚下,更容易发挥。

长大了,理智上位,支配感性和直觉,学到的“规矩”就多了,会权衡利弊了,就变得畏手畏脚了。

天赋就在犹犹豫豫和不断变换中变成了虚假的光明,只为在失败时给自己一点方向和安慰。

阅历丰富的父母,更容易发现孩子的天花板,这在高中阶段达到顶峰,从高一的“985”,到高二的“211”,最后到高三的“本科”。

毕竟分数说明一切。

从数学期望值的角度来看,更容易明白父母何以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低。

我们说孩子越小,在各方面成才都有可能,也就是选择很多。

我们假设有N种选择,而对每一种选择,父母都认为有很大的概率成为现实,培训机构的火爆可以说明一点。

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就是这N种“期望”的总和,也就是每种期望和对应概率乘积的总和,即父母的期望(值)=N1*P1+N2*P2+……并且P(i)还很高。

孩子越大,N和P都相应的减小,总和自然就更小。

P值越小,说明孩子实现对应期望的可能性越小。根据当前的教育制度,分数和P值是从正比关系的,所以到了高中阶段,父母最焦虑。

不过值得安慰的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越来越低是极其合理的,因为正如均值回归一样,人总要回归现实。

你可能感兴趣的:(为什么孩子越大,父母对孩子期望越低?因为普通人总是大多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