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三十七章 言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三十七章 言祸

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上一章《类柄》中韩非子告诉君主要“名实俱至”,才能“福善必闻”。韩非子所说的“名实俱至”就是真正掌握对“名与实”的赏罚权。人的特性决定了对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需求,人的精神需要求之一就是名声荣誉,人的物质需求就是生活必须的物资与财富,这是天性,是自然而然的事,韩非子对其定义为“民之性”。

我们总讲办事要遵循事物的规律而为,什么是规律,“民之性”就是规律,自然而然的事就是规律。那么君主要行为君之道就必须按“民之性”来治理国家,管理民众。所以韩非子强调君主要“名实俱至”,也就是要按“民之性”来对生活物资与社会荣誉进行赏罚,归根结底就是要紧紧握住社会资源(物质与精神)的分配权。

同时,君主自己要对拥有生活物资与财富和社会荣誉要有强烈的重视与认同,君主重视与认同了臣民才会重视与认同,并将此做为一种至高的荣誉与成功的象征。改革开放,我们鼓励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是国家对个体拥有生活物资与财富思想的一种重视与提倡,国家鼓励并奖励发家致富的人,劝勉批评那些落后贫穷的人。这就是“名实俱至”思想的应用。

国家荣誉至高无上,是对国家发展与建设做出突出与重大贡献的人的褒奖。崇尚英雄才会产生英雄,争做英雄才能英雄辈出。一切伟大成就都是接续奋斗的结果,一切伟大事业都需要在继往开来中推进。中华民族是英雄辈出的民族,无数的英雄造就了民族的精神。韩非子的“名实俱至,福善必闻”既是是治国之道,也是精神永续之法。

从今天起我们讲《参言》,君主既要有“兼听”的胸怀,更要懂“参言”的方法,首先要听,其次要会听,最后才是取其精华,为己所用。韩非子首先讲了”不参”的结果“听不参,则无以责下。”意思是:君主听话不进行检验,就无法责求臣下。臣子进言汇报事情,君主必须要通过各方渠道进行验证,一是知道事情的真实情况,二是与臣子的进言进行对比,如果不一致就要处罚,这是君主处罚臣子的原因与依据。如果没有验证,就没有责罚的原因与依据,那么这样的责罚本身就是错误,是不法之为。德治的关键是有理有据,责罚的原因真实可信。而“参伍”是唯一获取赏罚证据的办法。

如果君主不“参言”结果就是“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意思是:不考察言论是否有用,臣下就会用邪说迎合君主。臣子进言必须要有实用价值,能解决实际问题。君主要通过“参言”来考量其实际作用,如果听之任之,臣子就是虚谈误国,甚至用歪理邪说来糊弄君主。是啊,如果连臣子所说之话的实用性都不去考量,那谁还说真话,谁还想说真话。

韩非子继续说“不参”之祸,也就是“三人成虎”的故事。韩非子认为“言之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从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意思是:言语这种东西,重复得多了,容易使人信以为真。对本不真实的东西,听十个人说,自己就会产生疑惑;听一百个人说,自己就会倾向于相信;听一千个人说,自己就会确信不疑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类自身的认知局限性,让我们无法直接获得事物的全面与真实,只能通过听与看来感知事物。君主做为一国之君,更是不可能凡事眼见为实,只能通过臣子的进言与汇报来知道事物,所以不“参言”就会陷入三人成虎的境地。这很可怕,人类一切的错误和痛苦都来自对事物的误解,而这种误解多数是听来的。

【听不参,则无以责下;言不督乎用,则邪说当上。言之为物也以多信,不然之物,十从云疑,百人然乎,千人不可解也。】

佛祖强取书名为《金刚经》是为了佛法能更好的传承与理解,但他的本意是不想演说为经,更不想成文为典,因为佛法一样无形无相,与“道”同意,言之已损,写之更损,反而不利于佛法真谛的传承,更不利于后世之人的悟道。一句话被一千个人说,且不说意思地连续与完整性,单说所形成的信息量,让你就不得不相信,这是真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红林悟道《韩非子-八经之参言》第三十七章 言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