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理学看待历史成语典故《二桃杀三士》

        成语典故: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后演变成成语,表示用计谋杀人。

      典故出自于《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十四》。根据原文所述,春秋时代齐景公帐下有三员大将: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他们战功彪炳,但也因此持功而骄,晏子为避免造成未来可能的祸害,建议齐景公早日消除祸患。

  晏子设了一个局:让齐景公把三位勇士请来,要赏赐他们三位两个珍贵的桃子;而三个人无法平均分两颗桃子,晏子便提出协调方法三人比功劳,功劳大的就可以取一颗桃。公孙接与田开疆都先报出他们自己的功绩,分别各拿了一个桃子。这时古冶子认为自己功劳更大,气的拔剑指责前二者;而公孙接与田开疆听到古冶子报出自己的功劳后,也自觉不如,羞愧之于便将桃子让出并自尽。尽管如此,古冶子确对先前羞辱别人吹捧自己以及让别人为自己牺牲的丑态感到羞耻,因此也拔剑自刎——就这样,只靠着两颗桃子,兵不血刃地去掉三个威胁 。

  后人以二桃杀三士一词表示”运用计谋杀人”的涵义;但在《晏子春秋》的原文之中,还可以发现一些古代权力分配与君王杀功臣的斧凿。该故事在秦汉时期就已广为流传,汉代的画像材料中常能看到此故事场景。汉代乐府诗《梁父吟》抒发了对三位勇士牺牲的感叹,对晏子的权谋也稍稍做了讽刺。《喻世明言》也有一章讲述此故事。

图片发自App

    故事里可以看出三位勇士的人格是有障碍的(临床常见的人格障碍有八种:1、偏执性人格障碍;2、分裂样人格障碍;3、反社会性人格障碍;4、冲动性人格障碍;5、表演性人格障碍;6、强迫性人格障碍;7、焦虑性人格障碍;8、依赖性人格障碍)。从他们一系列表现行为可以看出属于冲动性人格障碍。心理发育停滞在肛欲期的水平,想做什么立马去做,一刻都忍受不了去做的欲望,不顾虑后果,先做了图个痛快淋漓。这样的人“本我“太强大,“本我”本能的冲动和欲望是人的一切行动的力量之源,力量最强大。“本我”遵循的是“快乐原则”,要求毫无掩盖与约束地寻找直接的肉体快感,以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如果受阻或迟误,就会出现烦扰和焦虑。

  晏婴的人格很健全,他把事物的象征意义用到了极致(二个桃子象征着荣耀以及君主的认可)。知己知比方能百战不殆,他太了解三位勇士的人格特点,所以用二个桃子就把三位勇士杀死了。

心理学就是研究三角关系的,只要关系平衡了,人格发展就是健全的。怎样做就避免这个故事的发生呢?如果邀请第三方介入(君主或者晏婴),第三方介入后形成三角关系,只要他们介入调节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只可惜没有那么多如果。这只是提醒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遇到类似事情时主动邀请第三方介入做到调节作用,主动出击变被动为主动,把矛盾扼杀在萌芽状态中,以便于掌握主动权。

你可能感兴趣的:(用心理学看待历史成语典故《二桃杀三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