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之三

03

回到生本课堂建模话题上来。住宿生居多的学校,要坚持这种教学模式的话,每天上网查阅资料成了首要难题。另外,况且,前置性作业的设计需要教师提前商讨研究,打印下发,几乎每节课如此,各种成本(精力、时间和设备)是否跟得上?跟得上自然是不错的,但也不能按照前文提到的示范课那样照葫芦画瓢。况且,学生是否喜欢每天喝同一种汤?如果我是学生,我就不太愿意。如果谁单方面认为学生愿意,那就等于把学生当成没有灵魂、没有个性、没有差异的流水线上统一生产的模具了,那学校是否会沦为模具GC呢?

模式化教育,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学习是否真实发生”以及教师的课堂风格培养,值得一审再审。凌宗伟老师说:“在功利的驱使下(早日出教学成效,然后学校招生就可以力推自己的特色,为吸引家长而大行其道,最后学生能力配不上分数,家长转头离去,这不是自找苦吃吗?),人们往往用GDP的思维方式来看待教育,以‘一劳永逸’的教育哲学观寻找类似产业化的方式来提升教育的效益。于是,教育的模式化盛行于世。其实,教育教学本是活水之源,本有生发之气,本应‘身与事接而境生,境与身接而情生’,哪里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一所学校、一个区域推行一种所谓的‘成功的教育教学模式’是相当可怕的,本质上是对教育规律的漠视,是对教学本身的亵渎。这种‘一劳永逸’的教育哲学观必然使教育教学走向它自己的反面,忘却了我们早已视之为传统的‘因材施教’”。

你可能感兴趣的:(关于教学模式的思考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