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育学循环

          说到苏氏教育学,感觉它就像一个蒙面黑衣人,总有一种神秘感!虽然已经读了两遍,可还是云里雾里,似懂非懂。它什么时候能揭开面纱,还需要我自身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反复去悟。下面我就“教育学循环”这一点谈谈我自己的理解和收获。

          什么是教育学循环?干老师的总结是“生命在劳动或学习过程中克服困难、获得成功,进而获得高度的自我感受的过程。”我的理解是: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克服了一个个困难,做到了他以前做不到的,从而获得成功的喜悦,自尊心得到了满足。于是他愿意再一次去尝试做更多的挑战,进而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是教育学的良性循环,学生最终会成为一个大写的“我”!这个循环系统的核心是自尊心。老师想要促进学生的自尊心,可扮演四种类型:1.爱心型,给予孩子爱与照顾。2.励志型,激励学生挑战困难。3.赏识型,多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帮其发扬光大。4.转移型,发现学生在其他方面的突出表现,让他感觉到自身的可塑性。

          自尊心的获得取决于三要素:信任、评分、个别对待。要做到这三点,对老师自身要求是极高的。仅仅是信任、评分就把很多自认为优秀的老师刷下去了,更何况还有一个“个别对待”,后者需要时间加实践,非一朝一夕之功夫。下面我们来一一阐述。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师要关心学生,多建立师生之间的友谊,更要爱护儿童对你的信任!俗语也说的好:亲其师,信其道。当一个孩子完全信任你的时候,他的心对你是开放的,你讲的话他都会去听,你布置的作业他都会认真完成,你交代他的事他会竭力办好。关于如何获得学生的信任,我想各人有各人的方法,无非是让学生感觉到你对他真诚的爱,让他喜欢你,再喜欢上你的课!但教师如何去信任学生呢?当一个学生上课在嚼口香糖,被老师发现后,悄悄吐掉,面对老师的发问,他仍坚持说自己没吃口香糖!此时,老师该怎样去“信任”这名学生?这让我想起了干老师的一句话:对灵魂无限信任,对错误零度容忍。要充分相信学生有变好的可能,但对他犯的实质性错误要严格要求其改正。这里的实质性错误是指知识性错误、态度性错误,不包含能力不足引发的错误。就上述案例而言,这名学生属于态度性错误,所以教师在处理此类事情时,态度要温和而坚定!如:老师知道你想成为一名遵守纪律的学生,但上课吃口香糖是不对的!这样的事以后不会发生在你身上,是不是?再面向全班:所有的同学都一样,下次如有人违反基本班规,就在教室前面站五分钟!当下次这名同学再嚼口香糖时,教师就要严格执行班规。这样就做到了对人无限信任,对事有限信任。

        关于评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评分是有分量的,有意义的!如果有学生未掌握知识,也不打及格分数。如果学生知识比较模糊,就不打分数,应当让他学会知识再打分。”为什么不打不及格分数?我们要明白,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自我感受,推动其进行良性循环。而不及格分数会打击学生的自尊心,起到了反作用,故不打不及格分数。在我们的日常教学中,很多时候分数成为了唯一评价。高分同学就能获得更多赞美,分数低的同学可能被歧视智商低,还会被班里其他同学嘲笑。这样,低分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在认识周围世界的同时,应当认识自己,应当充满一种深刻的自我肯定的感情!自我肯定是自我教育之母。而当教师或同班同学破坏了低分学生的自我肯定,说一些刺激他的话,如:这么简单你都不会,你干什么都不行!其结果有两种,一种是学生会以怨抱怨,在班级里搞破坏;另一种学生长期对此无动于衷,总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这样下去很危险。在苏氏看来,分数不是唯一的评价准则,不能把学科成绩评分和道德面貌评价等同起来。我们要多发现学生的其他方面的闪光点,让他更好的认识自己。因为教育评价的最终目的是帮助学生形成自我评价的能力。

      个别对待是我认为的最难做到的部分,尤其是对一个大班!面对学生学习程度参差不齐,如何做到个别对待?单独谈话?注意个别对待不是个别对话。要想真正做到个别对待,就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备好教材、备好学生、备好课堂中可能遇到的状况。苏霍姆林斯基说:不要向儿童要求他不可能做到的事情。于是在我的课堂中,我把学生分为优、中、弱三类,同样一篇课文,要求优生背诵并默写;中等生只背诵,默写精彩片段;后进生只需要选择性背诵经典句子,并把这些句子抄写几遍,完成的学生由组长上台给各组加分。如此下来,每个学生都在努力达成自己的目标,每个人都在取得相应的进步。同时在课堂进行中,我会观察学生的状态,随时倾听学生的反馈,如果有一半学生没听懂,我会立即调整课堂计划,把这个知识点进行再次讲解,而不是一味追求完成课堂任务。苏氏提醒我们,学生都是活生生的人,都有自己的个性,那怎样使每个学生都为自己的好好学习而感到自豪呢?通往这一目标的途径,就在于要使知识、智力的丰富性成为学生个性的自我表现。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我的做法是让学生展示或分享自己的所学所获。比如,我某一天的家庭作业是:教爸爸妈妈用英语打招呼,并纠正他们的错误发音,以视频形式反馈到群里。为了当好小老师,他们自己必须先会流利表达,学习的主动性就有了!当父母讶异孩子的表现,衷心赞美孩子时,孩子们内心的成就感不言而喻。有了学习上的成就感,更激发了他努力学习的动力,自此形成了良性循环!

        说到个别对待,我想起了我接的一个四年级班级。在开课前,我已和班主任分析过大部分学生的学习状况,特别是那几个后进生。由于这个班一个学期换了三个老师,普遍基础不好,落实不到位。上过一次课,我发现同学们对英语提不起兴趣,但班级里多才多艺的学生不少,于是我调整了课堂方案!我把家庭成员的单词编成绕口令,让同学们边读边打节奏。这对于动觉型孩子特别适用。把身体部位的单词串成儿歌,让喜欢唱歌的后进生洋洋来领唱,他很有唱歌天赋,但这首儿歌他却练了两天,从他的兴奋表情,能看出他对英语的态度在转变,不再排斥。我得知后进生小海喜欢画画,在教动物类单词时,让他为我画了几个动物,再用ppt呈现给全班看,因为确实画的逼真,大家对他都赞不绝口!我见时机已到,就问同学们:你们知道美国人怎么称呼这个动物吗?同学们一下子来了兴趣,我此时看到小海昂首挺胸,坐姿端正的等待我讲话……每学期课本里都有几个英语小故事,比如:白雪公主,我会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爱好表演的学生上台,模仿白雪公主、王后、老婆婆、魔镜,要求把自己的台词念熟并配上相应的动作,其他学生是旁白。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这样的几节课总会充满乐趣,让他们期待满满。孩子们争先恐后的争做主角,这时候再也不必为他们的学习兴趣烦恼了。

        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因。教师的任务是不断发展儿童从学习中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从而产生强烈的学习愿望。如果一个老师本人在工作中缺乏热情,那么他就缺乏对学生知识真心诚意的关注,更谈不上培养学生强烈的学习愿望了!因此,在评定教师课时,研究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否积极,教师是否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兴趣!这点极为重要!”我对苏氏的这段话很有感触,如果老师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只是机械讲解,没有传递给学生对知识的热情,我认为这样的老师也是不成功的!老师本身对工作的热情是一切的基础!若没有了对教学工作的热爱,那我觉得所谓的信任、评分、个别对待都不成立,更谈不上维护学生的自尊心,让学生成为大写的“我”了!

            以上只是我对教育学循环的粗浅认识,苏氏给我的启发有很多!在我以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坚持写教学日记,理论加实践,在做中思,及时反省并改进,希望能早日揭开黑衣人的面纱!




       

你可能感兴趣的:(浅谈教育学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