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者常惑,仁者常忧,勇者常惧

同样一句话,不同的阅历经历与立场的人,甚至同一个人不同时期不同心境下都会有不同的理解。没有对错,不论是非。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横看成岭侧成峰”

我之前也觉得“智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这话很好很棒,深以为然。现在年过四十了,仔细想想,这话说的其实没什么呀,不害怕不恐惧不就是勇敢吗?不疑惑迷惑不就是智慧吗?这不是正确的废话吗?

我个人倒觉得应该反过来说“智者常惑,仁者常忧,勇者常惧”。

为啥?先说“智者常惑”,因为:

爱因斯坦曾如此描绘有知与无知的关系:划一个圈,一个人所知道的东西是圈子的里面,无知的东西是圈子的外面;知道的东西越多,圈子越大,圈子的外沿也就越长,也就是说,一个人知道得越多,他所知道的无知也就越多。这也能解释为什么越学习的人越觉得学无止境。

苏格拉底更精辟: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

所以可以说“智者常惑”。

其次,“仁者常忧”。

范文正公说,“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仁者忧国忧民忧天下,岂能无忧?

最后“勇者常惧”,无所畏惧不是真的勇敢者。许多目无法纪杀人越货的歹徒内心其实是极其怯懦的,真正的勇士是常怀敬畏之心恐惧之心的。

比如,勇于进取的人是因为害怕自己的人生过得无意义,勇于牺牲自己的人是害怕自己爱的人再受苦受难,如《长津湖》里那些勇于参战勇于牺牲自己的人是害怕自己的后代还要打仗,害怕自己的国家还要受苦受难。

我刚才这个说法貌似与孔子的截然相反背道而驰,其实没有绝对对错,只是不同角度来说而已。

分享最近从刘润的《底层逻辑》里看到的三句话:

第一句是菲兹杰拉德说的:“同时持有全然相反的两种观念,还能正常行事,是第一流智慧的标志。”这样你才会懂得学李白,也要学杜甫。

第二句是罗曼•罗兰说的:“这个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还依然热爱它。”这样你才有勇气给每个模型找个反例,然后继续用这个模型。

第三句是查理•芒格说的:“如果我不能比这个世界上更聪明的人,更能反驳这个观点,我就不配拥有这个观点。”这样你才能时刻提醒自己,每个理论都有前提。

你可能感兴趣的:(智者常惑,仁者常忧,勇者常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