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成为通才or专才?

你觉得自己属于通才还是专才?是通才在人生道路中更加吃香,还是专才略胜一筹。大学时曾打过一道辩题:如今社会更需要通才还是专才,现在还印象尤深。探讨这个问题前先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何为通才,何为专才。

通才or专才(解释出自百度百科)

通才通常指学识广博、兼备多种的才能。从人才学、教育学的角度将具有通才的人称横向型人才,与专才不同,通才高于一事无成的庸才但低于多个领域都能达到优秀的全才,具体指能够掌握多个领域的人。

专才,意思是指精通某一学科或某项技艺的专门人才。

在此之前我一直认为社会更加需要专才,那些专注于某一领域的人才是这个世界进步发展的第一生产军团,可当我看到《成长的边界》这本书时,我的想法发生了转变。

《成长的边界》开篇通过几个名人事例抛出了时下最火的“一万小时定律”:“一万小时定律”,就是不管你做什么事情,只要坚持一万小时,基本上都可以成为该领域的专家(出自百度百科),“一万小时定律”的核心就在于当一个人在某一领域付出努力并经过长年累月的积累,量变变质变,最终便可飞跃成为这一领域的大师级人物。文中老虎伍兹、波尔加三姐妹他们从小就在一个领域努力深挖最终成就耀眼人生,他们走的便是专才模式,在最早的时间选定一条道路不停深耕直到取得耀眼成就。


但像费德勒,他从小并未被强制规划到某一条赛道上,他就这样在不停的领域中跳转,当他确定好网球是他的人生事业时,他早就落下同龄人许多了,但即便如此他依然连续三年捧起了美网冠军奖杯。他走的便是通才模式,一直接触不同领域不同事物,确定好自己的爱好后,在此基础上努力。


从正反两面的名人事例对比中表达出作者对于“一万小时定律”的疑虑。作者并未全盘否定“一万小时定律”的意义,但他对此的适应性提出质疑,并不是所有的人、所有岗位都适应于“一万小时定律”。

当我们从事的是一份重复性高模式简单且有既定规律可循的事业时,专才无疑是最好的选择。像高尔夫球,象棋他们都是模式简单循规蹈矩的,只要不断重复,灵活运用并可以取得奇效。但像是科学家发明家他们便更适合通才模式下的行动轨迹,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科学家发明家最根源的能力是创新能力,当你只在本专业深挖时,很容易越来越狭义,接触的面越来越少,很可能把自己压缩进了角落,很难看到周围广袤的土地上生长的其他果实。但当我们在通才模式下时,我们接触的事物被拉宽,视野便会更加开阔,很多看起来毫无相干的东西在奇思妙想下慢慢萌芽创新出新的事物。就算是放到日常生活中,当你的视野开阔后,你会发现生活中很多麻烦的事情有了更多更好的解决方法。通才无疑时拓宽了你人生的广度。


如何打破边界,走向通才之路?

跳出舒适圈,抛开旧有的经验之谈,多接触新鲜的事物,倾听那些不同的声音,思考这些声音下隐含的内容,坦然接受内化。不给自我设限,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要否定自己,而时用更多的我可以学,我可以尝试来拓宽自我的内心。用过时的技术横向思考,把廉价的技术用在别人想不到的地方。

你可能感兴趣的:(要成为通才or专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