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习第140天,7.12富而可求也

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一字一句读《论语》,第140天

原文阅读:

7.12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译文讲解:

孔子说:财富如果可以正当求得的话,哪怕只是个执鞭之士,我也可以从事。如果求不到的话,就做我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启发思考:

        从这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孔子的一些财富观和就业观。首先,“富而可求也”表达的态度是,对于财富或者说富贵之类的目标,既不藐视,也不仰视。财富或富贵可以助力人生价值目标的实现,像子贡的财力就是孔子和弟子们游学的巨大助力,像孔子在各国掌权的政要友人如蘧伯玉等能为他提供觐见王侯的机会。

        倘若能以正当方式追求到财富或富贵的话,孔子说,即使需要拿着鞭子赶马车,他也愿意干。这里,解释一下“执鞭”。根据《周礼》的记载,当时执鞭是两种地位很卑贱的职业:一种是天子或者诸侯出行的时候,挥着鞭子让行人让路的人;另一种是拿着鞭子站在市场门口维持秩序的人。但是,不必视富贵为人生最值得追求的目标。假若不能以正当方式追求呢,那就还是干自己喜欢的事情吧,不必为了财富或富贵放弃自己的人生原则。

        其次,从就业观而言,孔子还是真是朴实而豁达。虽然“执鞭”这个活,在当时人眼里不够高贵,但也是正经凭劳动賺钱的工作。在孔子看来,就业没这么多条条框框,地位高低贵贱并不可以限制他的职业选择。只要能正正当当地赚到不错的薪水,即使是别人眼里低贱的工作,他也肯去做。实在能满足自己的需求,他就去干他喜欢的事情。至少,在心态上,要具备自由选择生活道路的大格局。

        孔子能够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有打破贵族与平民的阶层垄断的开阔胸襟,想来与他的出生背景和成长经历密不可分。史书记载,孔子的父亲虽然有“士”的身份,但他父母的婚姻并不是被父亲家族认可的,所以,孔子从小是跟着单亲妈妈长大。在身份世袭的春秋时代,他很可能注定要生活在社会底层,在母亲的颜家庄当一辈子农民。但是,在十几岁的时候,孔子抓住难得的机遇,成功认祖归宗,正式成了孔家人。从此,他就从农民变成了贵族,尽管只是最低级的贵族“士”。

          这个转变,对孔子来说意义重大。他自身的阅历跨越了阶层的制约,他的思想境界也提升到了更广阔的格局。

        孔子有了贵族身份,但因为孔家早就开始衰落了,并没有多少钱财或土地留给孔子,他在刻苦学习的同时,得努力找份工作养活自己。据《孟子》和《史记》里说,孔子第一份工作是在季孙氏家里做的是基层小职员。原文叫“委吏”,直接翻译就是“管仓库的小职员”。负责向农民征收粮食、登记入账,还管过牛羊牲畜,这都是些最基本的农庄管理工作。当然,孔子很负责,把仓库账目都搞得清清楚楚,牛羊也繁殖得很快。

        孔子之后的人生中,做过多次的重大职业选择,或积极出仕,或拒绝为官,并不以单纯以财富或富贵作为优先选择的条件,而且在内心价值和外在条件中有自己清晰明确的标准。

        这个态度特别值得咱们今天的人借鉴。有高薪和地位固然好;但如果没有机会得到这样的工作,或者觉得自己无法胜任,那我们就先干自己喜欢的事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论语学习第140天,7.12富而可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