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敏捷,首先最早是想到精益思想,最早在日本丰田公司体现,最早的精益思想来自于PDCA (Plan,Do,Check,Action),PDCA循环是美国质量管理专家休哈特博士首先提出的,在质量管理活动中,要求把各项工作按照作出计划、计划实施、检查实施效果,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循环去解决。丰田在此基础上,创建丰田生产体系,也就是最早的精益生产。软件行业吸收了精益思想,以及参考极限编程,自适应软件开发等方法逐渐发展出新的“框架”。
敏捷的发展历程
70年代~90年代软件工程的实践开始爆发,当时的开发过程大多数是采用比较经典的瀑布式模式,这个过程完整定义了软件从需求到部署的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之所以被称为瀑布是因为它要求团队在完成下一步骤之前必须已经完成了上一个步骤:在进行功能设计之前必须先完成需求分析,在详细设计之前必须先完成功能设计,以此类推。一旦一个阶段完成,这个阶段就会冻结,很难将项目恢复到流程的更早阶段。 这种方法让管理者像管理车间流水线一样管理软件开发,花费大量时间在编写计划和设计工作上面,可交付软件的周期也变的更长。与交付可用软件相比,该方法更加注重计划和文档编制。到90年代初期,随着PC在企业中的逐渐普及,市场对定制化软件开发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软件项目管理方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种危机经常被称为”软件开发危机“,表现为软件系统交付的严重滞后。据当时的行业专家估计,一个软件项目从需求确定到软件交付需要经历大概三年左右的时间,这已经很难满足当时企业的快速发展需求,在三年里可能整个业务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这意味着很多项目都不得不因为市场和业务的变化而被取消或延期,即使勉强交付了也可能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现实需求。于是在2001年敏捷先驱者们发起组成了敏捷联盟,并同时发布了“敏捷软件开发宣言”。
个体和互动 高于 流程和工具
可工作的软件 高于 详尽的文档
客户合作 高于合同谈判
相应变化 高于 遵循计划
2005年,在Alistair Cockburn和Jim Highsmith的领导下,一份根据敏捷软件开发方法来指导软件项目管理的附录发布 -“相互依存声明”。
2009年,Robert C Martin编写软件工艺宣言,根据职业行为和掌握程度来指导敏捷软件开发。
2011年,敏捷联盟创建敏捷实践指南。
Scrum的发展过程
Jeff Sutherland和Ken Schwaber在90年代初构想了Scrum管理过程,在1995年对Scrum框架进行了梳理并发表了文章“ Scrum Software Development Process”,并在美国德克萨斯州奥斯汀举行的OOPSLA 95会议上完整介绍了这一框架。
1995年,Jeff Sutherland和Ken Schwaber规范化了Scrum框架,并在OOPSLA 95上公开发布。
2001年,第一本关于Scrum的书《Agile Software Development with Scrum》诞生。
2002年,Scrum联盟创立,随后几年发布了ScrumMaster认证体系及其衍生产品。
2006年,Jeff Sutherland创立了自己的公司Scrum.inc,继续教授Scrum认证课程。
2009年,Ken Schwaber离开Scrum联盟,并创立了Scrum.org。
2010年, Jeff Sutherland和Ken Schwaber发布《 Scrum指南》,随后对其逐步更新,建立了全球认可的Scrum知识体系。
关于Scrum的详细介绍可以参考百度百科 https://baike.baidu.com/item/Scrum/1698901?fr=aladd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