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9.1,那些年你错过的语文课

01,

在知乎上面看到一个问题,怎么看待中学语文教育?

回答普遍都讲到中学语文都是套路和模板:作者借眼前什么景象,描绘了什么画面,表达了什么情感。

我还依稀记得,中学时候语文课是最不用心的一个,上课后就摊开语文书,下面却放着韩寒,郭敬明的小说津津有味的读起来。最用功的也不过是背诵课文。我的记忆力一直较好,在班上同学还在一遍又一遍背了下段,忘了上段时,我已经背完了整篇文章。

除此之外在没有什么深刻的记忆。

中学语文之于我们到底是什么呢?怎么才能更好的学习语文呢?

市面上文学类的书籍不少,但是教语文的书却是寥寥无几。这本《文心》由叶圣陶和夏丏尊两位先生合著。用讲故事的形式把国文知识融合其中,生动有趣,很适合中学生阅读。当然也适合国文知识薄弱的朋友,很适合作为写作的基础书籍之一阅读。

02,

当我们阅读古人的文章时,特别是寄情于景的文章时,除非也经历过类似的事,否则是比较难理解整篇文章的,读起来也是似懂非懂。更不要说没有什么人生经验的中学生。

比如鲁迅的《秋夜》:

“······然而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䀹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他的口角上现出微笑,似乎自以为大有深意,而将繁霜洒在我的园里的野花草上。”

这里写到星星,星星是外部的事物,外部的经验我们都好理解,是什么就是什么;但是星星在笑就属于内部的经验。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同,对待同一件事也都有不同的感受,内部的经验就不能同一而论。正如那句话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中学语文的课文节选的都是大人的文章,而且是古代的大人,还是大文人。内部的经验就更不好理解了。

所以,对于人生经验不够丰富,以及处于初级的阅读者来说,就不看这类文章了吗?肯定不是,不仅要看,还要多看。这样才能不断积累类似的经验,学习经验的方法。赶紧把想象力,思考力练到水平线以上。

看的多了,思考的多了。有一天当你真正有了和作者同样的经验时,就能脱口而出,并感同身受。


03,

从前有个人闲着没事做,就写了一首《太阳晒屁股赋》,别看题目不好听,他七拼八凑还真的写成了一篇文章,而且写的还不错。

现在的学生读了几页历史,就叫他们写《秦始皇论》,《汉高祖论》。

这和写《太阳晒屁股赋》的不是一回事吗?都是不懂作文就写,纯属“游戏”。只是前者是自愿,后者是被迫。

把作文当做“游戏”的人,肯定也就写不好文章。

写作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用。比如写日记,对各种事情的感想等等。另一种是他用,即发表出来给其他人看的。

如果是“自用”,那随便你怎么写,反正也没人看,自己怎么高兴怎么写。但是给别人看的文章就不同了。既然是给人看的,首先一定要让人能看懂,即逻辑清晰;其次要对别人有用。否则人家为什么要花时间看你的文章呢?

所以,“游戏”也是可以的,但是要分情况。

如果你决定把文章发布出来,那就要对你的文字怀着一颗敬畏之心。这是珍惜你的时间,也是珍惜他人的时间。

04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看到一个观点,发现这个观点在之前看过的书中也出现过。这就是触发的一种。

所谓触发,就是由一件事感悟到其他的事。按照书中的说法,这几种情况也叫触发:

“ 你读书时对于书中某一句话,·····觉到与自己的生活有交涉,得到一种印证,是触发;觉到可以作为将来某种理论说明的例子,是触发;····对于目前你所经验着的事物,发见旁的意思,这也是触发。”

比如我今天看到一篇文章讲到如何更有效的做读书笔记,其中讲到一点,我们记的笔记都只是一个个孤零零的知识点,时间久了,这些日积月累的笔记都被散落在不同的地方,它对我们来说是没有任何帮助的。就像是电光火石,只在那么一瞬间让你有了想法,然后你就把它们抛诸脑后。

你需要去整理,思考,然后整合,补充成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这些笔记才真正为你所用,内化成为你的一部分。

然后我就想到我平时都有收藏文章的习惯,但是仅仅把它们归类完就放在那不管了。今天读了这篇文章,我突然意识到,我应该反复去看收藏的文章,然后思考它们之间都有哪些关联,需要作哪些补充,对我有什么帮助。好的文章,包括课程等等,只听一遍是远远不够的,听10遍,20遍都不嫌多。

我们都有很多个触发的瞬间,不管是看书也好,看影视剧也好,抑或是从生活的经验中。阅读也是一样,除了获取知识,更多的应该是通过阅读后的思考,而对我们的生活产生实质性的帮助。哪怕只是比昨天的我们好了那么一点点。

所以,不管是语文也好,数学也好。最重要的是能够应用于生活当中,而不仅仅是作为一门学科去学习,否则就是脱离了现实的土壤,成了真正的“《太阳晒屁股赋》”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豆瓣9.1,那些年你错过的语文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