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流量池》:流量池思维到底是不是噱头?(下)

上面这段话,是我在众多大咖的推荐语中选出来的,这同时也是我的心声。

即便有无数人和你说,互联网时代就是要去中心化,流量根本就没那么重要,你的产品好了,自然就会有人传播。或许这话没错,但不可否认的是,哪怕流量真的不重要,可有一点谁都没法否认——流量就是市场。

在那个互联网还没有闯入我们生活的年代里,流量盘踞在线下,谁的地段好、客流大,谁就有可能在商业竞争中拔得头筹。后来,互联网流量红利时代到来,特别是电商的出现,线上流量开始对传统线下零售疯狂冲击,天猫的那句著名广告语:“没有人上街,不代表没有人逛街”几乎无人不晓,再看看今年双十一的交易额,在很多人唱衰的声音中再次创造新高,那个天文数字的背后,就是人人想得到的流量。

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摆脱不了“物极必反”的法则,在经历了野蛮生长和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疯狂之后,互联网的流量之争进入了尾声,很多巨头开始做渠道下沉的工作,像今日头条、美团、滴滴等,还有号称线下之王的“OV大厂”,在三四线城市,建立起了自己的流量池,从而成功升入当今时局的第一梯队。

我从不觉得流量池思维是作者拿来炒作的噱头,或是什么新概念,相反,我倒是觉得这样一套完整的体系,应该有个人站出来给它取个名字,那么相比于过去对于流量的看法,作者提出的流量池思维又有什么不同呢?

虽然只差了一个字,“流量池思维”和“流量思维”却有着天壤之别,在过去,流量思维的定义非常简单,获取流量,然后让流量变现,仅此而已,但是在今天看来,显然已经无法解决企业的流量困局,没有哪个消费者愿意为一成不变的收割套路买单。而流量池思维则不然,这是一套完整的控制流量的体系,先是获取流量,通过对流量的存续运营,进而再获取更多的流量,二者在本质上的区别,就是在流量获取之后的动作,通过与用户拉近距离,帮助企业带来新的用户。

也正是这样一套科学的体系,才给了更多中小型公司突围的机会,要知道,企业的获客成本现在已经高的离谱了啊,从最初的几毛钱,到后来的几元钱甚至成百上千元,有些公司每个月在获客的成本上就要投入几百万。这意味着即便是拿到了一个天使轮的投资,可能都不够企业去打广告、买数据的。

从现今的市场格局来看,巨头们依旧控制着流量,并且占据着巨大的市场份额,流量巨头们制定了这个市场的规则,想参与进来的玩家不得不在这个规则下支付巨大的流量费用,挣扎着求生。一头是不断吸食残羹的底层创业者,另一头是拥有巨大流量的超级玩家,这场关于流量的博弈,没有一套合理的战术,你凭什么敢和巨头们分庭抗礼呢?

接下来我要说的“急功”和“近利”,是流量池思维的核心逻辑。

很多从事市场营销的小伙伴都知道,当前的营销基本分为两大阵营:品牌流和效果流。

但我们都知道,企业营销不仅需要品牌,更需要落地呈现的效果,如果将二者分开,只做品牌营销的结果就是叫好不叫座,赔本赚吆喝,比如去年的百雀羚长文案,无数人拍手叫好,可最后的转化率竟然低的惊人;而如果只做效果营销,又会让整个营销动作显得太冰冷,与用户之间总是有那么一层隔断,但是如果将二者结合,就有了“急功”和“近利”的、品效合一的营销方法。

“急功”:是要快速简历品牌,打响知名度,切入市场,获得流量;

“近利”:是在获得流量的同时,通过运营带来转化,看到实际的效果。尤其是即将到来的互联网下半场,流量资源的争夺将会进入白热化,很多企业和产品还没来得及展现在公众面前,就已经倒在大环境里了。品牌的长期积累对于企业而言,无疑是一种拖沓,所以,“急功近利”的方法,才是当下更加实用的方法。

最后来说一点我个人的小遗憾。

第一个遗憾是没能将全部的方法和内容呈献给大家。这本书讲的真是太精彩了,除了营销方法之外,作者关于品牌定位、传统广告、数字广告、直播营销等更多内容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并且结合各种新兴的技术和表现形式,展现了很多案例,讲解其中的各种门道,在此必须要对作者献上我崇高的敬意,作为一名从事营销的后辈,《流量池》让我获益匪浅。

第二个遗憾则是让我看到营销工作中,略显冰冷的一面,虽然在此刻打字的时候我敲出的是“流量”二字,但我内心却深刻的认识到,所谓流量,就是一个一个活生生的大活人啊,我个人的营销工作往往都是从感情入手的,因为我本身作为一名消费者而言,是希望可以真诚的和企业交流的,这其中的套路会让我感到非常的不爽,当然了,这也仅仅是我个人的小小遗憾而已。

那么至此,《流量池》这本书的拆解就到这里了,非常感谢爱学习的你和我一起学习了这本书,同时也感谢今日头条把我的文章入选到“青云计划”,让跟多的人看到了我的文章,接下来,我还会为大家拆书,如果你觉得哪本书不好啃,但是又想了解和学习,可以在评论区告诉我,我会做你身边的这个拆书人。(完)

你可能感兴趣的:(拆书《流量池》:流量池思维到底是不是噱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