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拖延症,难道人生就毁了吗

这是寻常的一天

你打开电脑,准备开始完成自己满满当当的工作清单。

“先放一放吧,不着急”脑海里有个声音在这么说。

你靠在椅背上,长舒一口气,缓缓放下手边的工作,起身倒上一杯水,拿起手机,开始刷朋友圈。

就这样,你沉寂于短暂脱离工作的片刻欢愉中,并且拒绝一切企图把你带回现实世界的力量。

长期以往,你眼睁睁的看着身边的朋友一步步地获得成功,升职又加薪。而你仍在原地踏步。你苦思不解解:“我到底怎么了?”

我到底咋了


此时,一种名叫“拖延症”的病蹿到你的眼前,你觉得贴切极了,想大声喊出来,“就是它,我就是得了这个病!“

“我说我怎么在相同的时间内,总是比同事工作任务完成得更慢,原来是得了拖延症啊!”

“我说我怎么在同等的工作经验下,工作进度总是达不到要求,原来是拖延症在作祟啊!”

很滑稽吧,仿佛所有的低效工作者们都在同一时间内遭受到了一场名为“拖延症”的侵袭之中。


人人都有“病”的时代


拖延症是我们的时代病。

在我周围自称有拖延症的人群中,有辛勤工作几乎每天加班到晚上 10 点的 程序员,有随随便便就谈下几百万大单的金融精英,有从大一开始拿遍各种奖学金的学霸,也有年纪轻轻就评上教授的学者……

中国高校传媒联盟曾面向全国高校的大学生做过调查。调查结果显示,97.12%的学生认为自己有或偶尔有“拖延症”。

“间接性踌躇满志,持续性混吃等死。”这成为了很多人的生活写照。如果不是老师催得紧,老板要得急,我们可以把事情拖到天荒地老,海枯石烂....

拖延症已成为了一种新的“时代病”,今天你拖延症了吗?

今天,你拖延了吗


拖延是怎么产生的


我在两个月前接待了一位来访者,她说自己是一个重度的拖延症者,她的拖延从小学就开始萌芽,因为她的妈妈是一位计划性与掌控欲比较强的教师,在她放学之后,依然会给她布置大量的家庭作业,并严格督促她的作息。

她的母亲初衷是好的,希望孩子更加优秀,但却没能想到,当被督促成为一种习惯之后,在缺乏监督的环境下,她的内心反而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

这就激发了来访者的逆反心理:按照时间表的安排,反正也没有玩耍的时间,而被强势剥夺了娱乐时间后,对教科书以及习题集的厌恶感飙升,她虽然不敢明着对抗,但是学会了用拖延来排遣内心由于无法自主安排学习与玩耍时间产生的抑郁,利用看书的间隙,一会儿喝口水,一会儿去个厕所,一会儿又去吃点东西…

每个拖延症者的经历不尽相同,但细细追寻,多半都有一个被剥夺了自我决定权的过去,这种对自己人生缺乏掌控的“无力感”,甚至贯穿了整个人生。

这种“无力感”,说白了就是自我效能感很差;除此之外,拖延症的形成还有另外一个因素,就是“完美主义”,我们总是希望把事情做到尽善尽美。

往往要命的是,这种“完美主义”它没有标准,因为你做完之后,还是觉得不太好,可又想不到更好的,干脆搁置一旁,心想着放上几天,再去多阅读多思考,或者出去见见人,没准就能激发出更好的点子呢,所以时间方面会一拖再拖。

拖延症者表面上行动迟缓,但内心却是无比纠结,总是想要完美的结果,但却永远觉得时机还不成熟,状态还不到位,能力还不足够。

“我不是不做,是时机还没成熟”


拖延症一定要改吗


在写文章之前,我阅读了很多相关的文章,基本上在表达着相似的观点:拖延症是病,得治,不然你人生就毁了!

这给我们这些拖延症者带来了极大的焦虑,能点进这篇文章的朋友,曾经一定尝试过很多的办法,但是结果呢?

这就引出了今天讨论的重点:

我们如果实在改不掉拖延症,难道人生就真的毁了吗?

我有一个挺邋遢的朋友,平时非常不爱干净,可一到考试周要复习了,他居然把自己房间认认真真的打扫了一遍。还有一个朋友,花了很长时间想建立起运动习惯都没成功,在他的某个课题等着结题的时候,他居然去操场跑圈了。

我自己也有过相似的经历。我有一节一直想听的课,关于口语发音的,但因为课程上下两集有6个小时,我嫌太长了就一直没开始,结果我什么时候看的呢?不是我最有空的时候,而是手头有事却不想做的时候。

写到这一段的时候,想想拖了几个月没交的心理学论文,我的心情很复杂。

此刻我的心情如图


拖延难道没有一点好处吗?


之前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某国内985大学的院长,在自己学生时期,写博士论文每每拖延之时,就会去看看电影换个思路,然后就势创作一篇影评,最后一本影评文集先于博士论文问世了。

斯坦福大学的约翰·佩里教授也是一位这样的“拖延症患者”,但不一样的是,他很“高效”,他的“高效”就体现在因为拖延着做正事,倒是做成了很多别的事。

结果他还专门出了一本书,书名叫《拖拉一点也无妨》,看这书名,你就知道他已经放弃治疗了....

很难想象这居然是斯坦福教授写的书


他在书中还发明了一种“结构化拖延”法。这个方法的要诀是,把看起来最重要、最紧急的事排在清单最前头,把其他不紧急但也值得一做的事排在清单后面,为了避免去做清单最前面的任务,人就会努力做清单后面的任务,并摇身一变,变成了高效人士。

这种“结构化拖延”之所以有效,是因为拖延会产生能量的,这个能量就是“内疚”。当你心里想着那个将至的deadline,手上却点开了淘宝美剧网游时,内疚就来了。内疚当然是一种负能量,但负能量也有用处——为了摆脱内疚和自责带来的不安,愿意做很多事。

“结构化拖延”法处理了我们的内疚感。换个角度,如果我们总是不愿意做让我们倍感压力的事情,利用拖延产生的内疚感做点其他有益的事,也是可以的嘛!

怎么使用这个方法呢,我们可以先把事情列个清单、排个序:

1、特别不想做,一想起来要做就想撞墙的

2、不太想做的,不过比前一种好一点

3、介于想做与不想做之间的

4、比较想做的

(这里有个前提:这些事情都是对你有益的事情,比如兴趣爱好,锻炼身体之类的,抽烟酗酒打游戏可不能算噢!)

列好清单之后,当你不想做1的时候,我们就先做234试试。

总之,生活不易,我们面对事情时难免会有压力,我们都想能拖一会儿算一会儿,偶尔摸摸鱼是可以滴,人之常情,但要摸也摸点有用的鱼,没准摸着摸着,你就成为了一位像约翰·佩里教授一样的“高效能人士”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有拖延症,难道人生就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