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纯顺:中华壮士浪迹天涯,斯人已逝壮志长存

罗布泊为“生命禁区”,被冠以干旱不毛的“死亡地域”的恶名。探险,一定是在恶劣的自然环境密下进行的。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期由50名台湾同胞、5名广东游客组成的“港澳徒步纵穿罗布泊的探险团”,经过长徒跋涉,到罗布泊湖中心,身临余纯顺墓地,为壮士献上了纸花、香烟和他们节省下来的矿泉水。


此时距离壮士余纯顺在罗布泊遇难已经有23年之遥。时空给了我们足够的空间去思考,我们也因此能够审视而不是仰视地对待这位已经离开我们的探险家。

余纯顺出生于上海普通工人家庭,早年期间生活困顿,童年艰难。年仅六岁时母亲精神分裂,随后姐姐病故,只剩下他和父亲相依为命。但这一切的不幸和痛苦并没有击倒他。在结婚后,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自学攻读下了上海教育学院中文系本科文凭,不久后妻子离他而去。

从一九八八年起,他便开始了孤身徒步全中国的旅行探险壮举。总行程达四万多公里,途中发表了大量游记,拍摄下众多珍贵的照片,为沿途的师生、企事业单位工作者做了150多场以“壮心献给父母之邦”的主题演讲。沿途还访问了33个少数民族,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孤身一人徒步穿越川藏、青藏、新藏、滇藏、中尼公路全路程,征服世界第三极的伟大壮举。

在余纯顺的八年孤身徒步中,他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穿破57双鞋。他有一个宏伟的计划:打算利用十年的时间将中国55个少数民族聚集区走访一遍,完成至少八十个探险课题。并且在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之后,他将前往港澳台。在以往的徒步探险途中,有过临近死亡的经历。在阿里无人区,余纯顺忍受着高寒缺氧的考验,呼吸困难,脸色青紫,仍坚持背负30公斤重的行装,每天向前走,原先85公斤的体重降至60公斤,最后是边防军和游牧的藏民救了他。

1996年6月17日,这一天不同以往,探险家余纯顺,倒在了罗布泊,倒在了巴音郭楞大地上。这位中华壮士余纯顺,发誓要踏平天下八十险的余纯顺,竟在他的第五十九次探险中倒地,在罗布泊长眠不起,瞬时引起了国内外轰动。

为了这次罗布泊之旅余纯顺准备了许久,他在6月份,硬要只身闯入罗布泊,他的初衷,是要以此行“打破6月中旬不能走罗布泊的说法”。而按照他先前所了解的新疆社会科学院考古所所长王炳华及给彭加木开车的王师傅两人的说法:“罗布泊湖心在6月10号最高温度达到75度,十二时到十七时,人只能躲在车底下,根本无法行动,6月份根本不能进。”可见余纯顺事先便对这里的恶劣气候有所了解。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三位地址队员,到罗布泊考察时,其中两人也在罗布泊迷失,最后干渴而死。

余纯顺在6月11日与关注关心他的众人分手后便独自进入了预定路线,而罗布泊在后来的五天里,刮了两天沙尘暴,其余均为高温天气。期间余纯顺一直毫无信息,跟随拍摄的摄制组也无法与之取得联系。大家估计余纯顺的干粮已经消耗殆尽,处境令人担忧。一直担忧余纯顺的摄制和后勤人员,立马兵分几路外出寻找,体力几乎到了极限。但满脑子只有五个字:“找到余纯顺!”

直到十八日,寻找余纯顺的众人,乘坐直升机在罗布泊寻找多时,终于看到在褐色的湖盆里,有一个指甲差不多大小的亮点。飞机开始改变航向稍向西往目标处靠近。众人拉开舱门跳下,果然是余纯顺那顶蓝色的帐篷。但周围不见他的身影子,帐篷里也不见有人回应。走近帐篷,只见它的一角已经塌落,随即,一股恶臭扑鼻而来。一把脱鞘的藏刀扔在帐篷门口,刀鞘已不知去向。众人躬着朝帐篷里一望,发现余纯顺头东脚西仰面躺着,已经遇难。他遇难的地方,距罗布泊湖心土路仅50多米。

后来经过专业人员多方调查,最终确认:由于迷路错过了预先设置的食物补给点和常人难以忍耐的高温,最终导致了余纯顺的死亡。如果他能按照预定路线走向T字路口,再往西行3公里,那么,满满一箱矿泉水和一箱食物,完全可以供他饮用和补充食品,而且也会有剩余的水能够用来降温。这样他就可以免遭厄运。

壮士余纯顺,倒下是身躯,而他的灵魂一直在前进;中断的是旅程,而精神却是不朽的。在罗布泊的余纯顺墓前,悼念者皆为余纯顺壮志未酬,英年早逝深感痛惜。与此同时,耳边也不断响起一位大智大勇的壮士,对后来探险者们的忠告:“探险家不仅需要征服自然的勇气和精神,还要有充分的物质准备和科学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余纯顺:中华壮士浪迹天涯,斯人已逝壮志长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