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孩子锻炼情绪和抗压力

家有俩宝,越来越发现受不了——五六岁的孩子时不时会撒泼打滚,十几岁的孩子又是你指东来她偏往西,要么动辄横挑鼻子竖挑眼……

原来真的是1+1>2。

还有人说,教育孩子是一件超级复杂,甚至超过发送航天卫星上天的难度。在这样说法的心理暗示下,在养育俩宝的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无力无奈下,焦虑感自然如湖面下的水草般疯长。

恰好遇到了来自清华大学社会学院院长、心理学系主任彭凯平教授的这本书《孩子的性格》,认真研读之后,我觉得找到了一些方法,找到了方向。

情绪力

这是一种培养孩子调节情绪和管理情绪的能力。

就像我家那动辄撒泼打滚的孩子,要引导他做的就是缓解情绪,可以试着用吸气让他安静下来,或者拥抱他,转移他的注意力,不让他发作。(大人情绪失控时这方法同样可以使用)

若惩罚他,只会使他的行为变得更加极端,更加以自我为中心,甚至出现逆反心理。

怪不得当孩子发火时孩儿爸训斥他,他竟然学会了顶嘴反抗,根源就在这里。

抗逆力

这是一种培养孩子面对压力时的适应和恢复能力。

抗逆力的锻炼应该是孩子自己选择的,而不是父母设计的。因为如果孩子没有自主选择的权力,而是被父母安排抗逆力的锻炼时,他会产生反抗、焦虑、不理解、愤怒等情绪。

怪不得八年级的女儿动不动跟我急,因为我总想让她在完成繁重的作业之余再“开个小灶”。似乎忘记了她才是学习的主体、主人。

所以,通过沟通、交流,让孩子自己选择接受什么样的挑战,这一点是特别重要的。

中午接孩子回来时就换换思路和方法吧,彭教授说“父母完全可以跟孩子共同设计一个抗逆力的挑战”。

抗逆力在积极情绪下容易提高,在消极情绪下容易降低。孩子在一个爱的环境、信任的环境里容易产生抗逆力。

还有,接送她上放学的路上,我也要试试娘俩都说“我是谁”句子,看能不能说够20个。

心理学家设计过一个“二十个自我描述”的测试,就是讲二十次自己是谁。凡是能说得清楚、讲得明白自己是谁的人,也就是学术上所谓自我概念清晰度高的人,就容易产生积极的自我。

好多时候我们都没有想过“我是谁”“我到底能做什么”“我想干什么”,以至于连自己生活的意义是什么、价值是什么都不知道。

读到这里,我自己都汗颜不止,因为我都没掰扯清楚这三个哲学命题,还天天的把教育孩子、管理孩子挂在嘴上,己不正焉能正人?!

不论大人还是小孩,如果相信自己有能力做成自己想做的事情,这样的一种自我期许对我们培养孩子的抗逆力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从小的事情、爱做的事情、身边的事情做起,然后逐渐培养抗逆力。

彭教授说“人的很多心理能力是可以迁移的,一件事情做得好的话,可以迁移到另外一件事情乃至某个方面的”。

心理学有个名称叫多巴胺。

不要在孩子特别烦躁、疲劳、痛苦、伤心的时候,进行这样的一种挫折教育,要学会欣赏孩子的成功。这个时候容易产生多巴胺,而多巴胺又是产生内驱力的重要化学递质。

想想我曾经在路上一边走一边训斥孩子的画面,真想狠狠的打自己几个耳刮子。

不间断地提出要求,孩子就会觉得伤心、失落、痛苦、烦躁。这些负面情绪对他的智商也会产生大量的伤害作用。

父母与子女不能天天在家里“打仗”,而应学着让孩子先建立积极的底色,然后多去发现他能够产生抗逆行为的特征,多鼓励他。

自我效能感

这是帮孩子确立“我能行”的一种人生态度。

培养自我效能感有4种方法:

1.不断积累自己成功的经验(比如及成长日记);
2.榜样的作用;
3.作出积极的行动;
4.有健康的身心状态。

五岁是孩子自控力发展的关键期,比较有效的方法,就包括体育锻炼。做一些你不太想做、做得不太顺、做得不太好的事情。

我家二宝正处于这种能力训练的黄金期,感谢读到这本书,可不能再错过了。

天赋优势

这是发现并发挥孩子的优势,激发孩子的内在潜能。

怎么去发现孩子的天赋?带着爱心探索、观察孩子,创造观察的机会(走南闯北、见多识广,体验不同的生活场景的家庭环境和父母的行动,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发现孩子的天赋)。

永远宅在家里是很难培养出天才的。

与其补短板,不如强化优势、天赋。

对呀,我得改改我看待俩孩子的眼光和角度了,多强化他俩好的方面,连大人都明白“千穿万穿马屁不穿”,更何况俩小屁孩儿呢?

专注力

这是一种让孩子在投入过程中享受复流的体验。在这个过程中,孩子高度专注,浑然忘我。

培养专注力的方法,其实就是培养选择力,还要保证大脑的休息,比如睡眠、转移、替代等方式。

文理交融的人更容易提高专注力,因为你可以得到交替的休息。

我在思考,得建议我家女儿高中时选理科,未来再跨界文科会容易一些,不要像我,理科几乎一窍不通。

我曾经特别紧张俩娃拿手机玩儿游戏这事(恐怕天下的爸妈都焦虑吧)。

彭教授说“控制打游戏的负面影响是关键,而不是控制打游戏的行为”。比如控制玩的时间,谨记不能过量过度的红线即可,毕竟现在的孩子是手机时代的原生态居民,而我们只是土著居民而已。

若一味的管控孩子太多会让他处于心理贫穷感中。

心理贫穷感会让人失去自控,失去理智,失去人性。

心理富裕感会让人觉得自己有支持,自己能做得到,自己是积极的,这个时候他容易产生善良天性。

所以往往是人在感到心理贫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极端的违反人性的行为。

怪不得中歌词说“有一种爱叫做放手”。

核心竞争力

要想让孩子在未来具有核心竞争力,需要培养他们的审美力、想象力和同理心。同理心就是感同身受、舍身处地、将心比心的能力。

如果做对了(用足够的爱、足够的信任、足够的支撑、足够的价值感来做事),父母跟孩子都轻松;如果做错了,就会觉得这全是任务,全是规定动作,就会受不了。

这就叫有道无术,术可至深;有术无道,永远止于术

我们透过心理学学会了一些道理并懂了之后,方法自然而然就会产生;如果今天学这个方法,明天学那个方法,却不懂得后面的科学道理,很可能会永远被方法所累,还未必产生好的效果。

果然,老祖先的智慧就是道法自然,万事皆通。

说到底,孩子和父母其实只是一个镜子的两面,现在的孩子就是将来的父母,现在的父母就是以前的孩子。

为了孩子,我们得天天学习、好好学习,他们才可能“天天进步”。

你可能感兴趣的:(陪孩子锻炼情绪和抗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