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这一首《观书有感》,不仅将读书的意义描绘贴切自然,而且充满了无穷的韵味。
若没有书籍相伴,思想不及时更新,人的大脑则如同一潭死水,甚至发出异味。若将阅读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在书籍的滋润下,思想在持续的变化中不断前进,如同流动的泉水,清澈透明。你会发现自己不断推翻以前狭隘的看法,重新构建人生的坐标。这不正是读书的妙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回顾过去阅读的书籍,我非常佩服哲学家周国平先生,他思想深邃,对人生有着独到的见解。周先生不平凡的人生经历和深刻的思维,在当今一切以功利为目标的浑浊的人生导向注入了一股清泉。
周先生认为,一个人首先须使自己优秀,成功只是随之而来的副产品。
他的这个观点令我耳目一新。努力使自己优秀,不需要家庭背景,不需要别人的提携,不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作后盾,这是几乎每个人都能掌控的。而成功与否存在很多偶然因素,即使你没有大家所公认的成功,你仍然可以活得快乐,活得有滋有味,因为你有自己的追求,不必需要别人的认可。
何必活在别人的目光中,何必忍受屈辱做自己不愿做的事,何必用别人的是非标准桎梏自己、作茧自缚呢?努力摆脱“自以心为形役”,从而不会“惆怅而独悲”。
此时,想起季羡林先生的座右铭,即陶渊明的“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这不与孔子所说的“七十而从心所欲,不愈矩”同样的含义吗?为何非要到古稀之年才达到这种境界呢?
前一阵,相继读了季羡林的散文集《读书·治学·写作》、《谈人生》和《赋得永久的悔》。虽然他的文字浅显朴实,但从中透露出谦和纯朴、平易近人的大家风范,仿佛在与你面对面的坦诚交流。我从这些书中学到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和旷达的处事态度。在《赋得永久的悔》中,季先生纪念母亲的文章真挚感人,因自己到外地求学不能孝敬母亲而忏悔不已。其中的真情实感不禁令人潸然泪下,想起自己的母亲,是否完全尽到孝道了呢?而如今已无法补偿。
近来我最折服的名家是美学家教育家朱光潜先生。我深深被他对人生、教育、社会等方面的问题的透彻分析吸引住了。半个多世纪前,他提出的诸种观点对现在的社会仍然起到教育作用,而如今很少有人能从整个民族振兴、驱除腐败的角度看清当今存在的社会问题,为此陡然对其肃然起敬。现代还有多少像朱先生那样高瞻远瞩忧国忧民的社会精英呢?
在《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的伦理观》中,朱教授指出,要复兴中华民族,必须在青年心理中养成个人努力的责任;我们必须尊敬而且维护社会上一切环境困难而能挺身奋斗者,必须鄙弃社会上侥幸苟安者夤缘幸进者和颓废因循者;中国社会之所以腐浊,实由我们人的质料太差,学问、品格、才力,件件都经不起衡量;多数人徒以学校为进身干禄之阶……这些在现代社会难道不是普遍现象?
在《论美感教育》中,朱光潜教授说,理想的教育是让天性中所有的潜续力量都得到尽量发挥,所有的本能都得到平均调和发展,以造成一个全人。这使我深思,有些学校为了一味追求升学率,实行军事化管理,每个月只放半天假,每天在教室十几个小时,这是否遵循了科学的教学规律,是否发挥了学生的天性了呢?
朱教授说,文艺是大家公认的寄托情感的最好的处所;文艺逐渐向前发展,我们的眼界也逐渐放大,人生世相越显得丰富华严;许多人嫌生活干燥,烦躁无聊,原因就在缺乏美感修养;艺术的创造在于自然世界之外另在想象中造出较能合理慰情的世界;美感活动是人在有限中挣扎得来的无限,在奴属中挣扎得来的自由。此时我终于意识到为什么那么多作家甘愿呕心沥血献身于文艺?
曾记得高中时读过路遥的《平凡的世界》,文中的主人公的农村生活遭遇引起我的共鸣,而且字里行间渗透的作者深厚的情感令我当时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说,可惜如此敬业的作家英年早逝。大学期间,看过女作家霍达的长篇小说《穆斯林的葬礼》,其中韩新月与楚雁潮的凄美的唯美恋情令人感伤不已。据说霍达在创作期间曾经多次心绞痛。如果没有丰富的情感,他们能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吗?
朱光潜的观点与周国平的思想有很多雷同,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出而已,如周的《守望的距离》中,从另一种高度看待自己,从而超脱人生的苦难;而朱孟实先生说,有两种看待人生的方法,一把自己摆在前台,和世界一切人和物玩把戏;一是把自己摆在后台,袖手看旁人在那儿装腔作势。其实两人都达到了同样的境界。朱的文笔犀利,文采斐然,但有时晦涩难懂,如“条顿国家”,不知其意,用百度搜索之后才知原来是指欧洲的日耳曼民族。
不过,朱光潜教授的《谈立志》对当今的青少年非常有帮助,文中提到“有志者事竟成”的志包括三种意义,一要起念头,其次要认清目的和达到目的之方法,第三抱必达目的之决心,难就难在后两种。他的信条“三此主义”颇有道理,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在此时而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位去做。
邂逅一本好书,真的令人欣喜不已;偶遇一位名家,如同开了一扇窗,欣赏到一种不同的美丽风光,的确是人生中最快乐的事,这如同结识一位相见恨晚的朋友。
生活的乐趣何在?读书、交友、健身、音乐、接受挑战、以己微薄之力利人……不知是不是见异思迁,总是交了新朋友,疏远了老朋友。
刚开始阅读诗词鉴赏书籍,特别喜欢安意如的《人生若只如初见》、苏樱的《唐诗的唯美主义》,现在觉得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和叶嘉莹的《唐宋词十七讲》更有深度广度。尤其叶教授的“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的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的名言令我深有感触,我将之作为座右铭来勉励自己。年近九十高龄的老太太为了传承中国的古典文化,毅然从加拿大回国,将自己一半的退休金捐给南开大学,创建了古诗研究学院,(朱光潜教授说过中国只有古典诗词能与西方的文化媲美)。处于耄耋之年的叶教授这样超越的人生境界怎能不令人敬仰?
读书使我单调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使平淡的生活充满新鲜活力,这种生活真的很美好。在书的世界畅游,没有地域的限制,没有经济上的担忧,更没有人与人之间的龃龉隔阂,任你在书中自由自在地驰骋,这种感觉真的很畅快。
品读《观书有感》后,我觉得,“天光”如作者的睿智思想,“云影”似读者受到的影响,两者在相互交流切磋,这情景用“天光云影共徘徊”来描绘,实在美妙绝伦,意蕴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