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在职场上让自己口舌更犀利

图片来自网络

你有没有在职场上遇到过那种自诩为“刀子嘴豆腐心”的同事,无理搅三分的时候巧舌如簧,能让不善言辞的你气的心慌手哆嗦,恨不得干脆给她贴上胶布算了……

这个世纪初期开始,我们就一直讲究和谐的重要性,即便是之前的历史中,我们也特别崇尚木讷和寡言,因此,什么“雄辩是银,沉默是金”啊,“巧言令色鲜仁矣”啊之类的俗语谚语一直不绝于耳。这一点上,我们东方文化传统和西方古希腊经典哲学思想上热爱辩论,崇尚真理越辩越明的倾向是截然不同的。时间久了,我们很多时候就不会争辩了。即便遇到需要解释或者沟通的场合,往往因为没有争辩的能力,要么嗔目结舌,要么强词夺理,如此种种,不一而足。日本心理学家和田秀树教授的著作《争辩力》正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推出的,因为日本人和我们相似,因此这本教人如何有理有据的争辩,优雅谦虚的沟通,适时温煦的和解的作品在日本畅销十年,重印30次,成为沟通类作品的经典。

何为争辩力

所谓争辩力,顾名思义,就是争论辩驳中取得优势的能力。过去很多高僧说法,被称之为舌灿莲花,辩才无双,正是这种能力。而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很多时候偏安一隅是不可能与世无争的。争辩、谈判、交涉是现代商业社会必须经历的事情,因此,争辩力就愈发显得重要了。那么争辩力具体包括哪些内容呢?这本书娓娓道来的,包括三种:

  • 逻辑能力。让自己逻辑明确,思路清晰,这是争辩力的基础能力。
  • 沟通能力。让自己善于共情,化敌为友,这是争辩力的进阶能力。
  • 调适能力。让自己不骄不馁,宠辱不惊,这是争辩力的终极能力。

因此,汇总起来看,争辩力最核心的不是语言表达,不是沟通倾听,而是强大的心理素质。就和讲经说法的高僧一样,即便舌战群儒,最终不过拈花一笑,尽在禅机。

举例分目的

这本书有一个地方给我很大的启发,那就是关于举例目的问题。在论述过程中我们会经常举例子作为支撑自己观点的论据,作者这本《争辩力》一书中,拿日本前首相小泉就职演讲的例子,旨在说明在发言中,举例子固然可以让自己的论点更加生动和形象,但有时候也是出于煽动情绪而不是佐证逻辑。如果是出于煽动情绪的情绪性目的,那么作为争辩一方或被说服的一方一定要特别的小心,防止被“忽悠”。
所谓逻辑性目的,就是这个事例应该和自己的论点在逻辑上一致。比如

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论点),我曾见到很多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因为违法乱纪而身陷囹圄(逻辑性目的)。
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论点),不要让我们的亲人因为我们的一时冲动而绝望哭泣(情绪性目的)

图片来自网络

而事实上,很多时候同一个事例,既有逻辑性又可以调动情绪性,也是可以的。

我们一定要遵纪守法(论点),我们如果因为违法乱纪而身陷囹圄(逻辑性目的),老母亲会因此而绝望哭泣(情绪性目的)。

给我的启示是:

  • 在发言时候举例子既要在逻辑上自洽,同时越能调动大家的情绪,越容易得到大家的认同。
  • 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一定要思考对方举例是否和他的论点相呼应,他的例子究竟是什么意思。

我们在争辩的时候,很多时候是在没有多少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的“短兵相接”,这种情况下要特别注意情绪性因素,第一不要被情绪冲昏了头脑,感情用事,说过头话,只强调观点不理会逻辑。第二在听取对方论证的时候注意保持冷静,想想对方举例是否是以调动自己情绪为目的的。以免被人牵着鼻子走。

没有争辩力

读完这本书以后,我突然有个感受,那就是:

从来就没有什么争辩力

想要赢得一场争论,想要在商业谈判中实现“双赢”,甚至在法庭上辩驳对方的主张,依靠的和展示出来的,其实并非是什么“争辩力”,而是一个人的综合能力。正如之前所说的那些,强大的心理素质,清晰的逻辑表达,强大的人脉和沟通术才是赢的争辩的。那么,没有争辩力这本书究竟还有什么意义呢?其实,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

  • 告诉我们争辩没有什么不好,与其为了不和人争辩而放弃自己甚至他人的利益,不如据理力争,能言敢辩。
  • 提醒我们在争辩过程中注意逻辑清晰和心理技巧,晓之以理还要动之以情,学会说服比争辩更重要。
  • 明确争辩的根本目的是什么,制造双赢比赢得争辩更重要,学会沟通,运用心理学技巧化解攻势甚至化敌为友。
争吵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在职场上让自己口舌更犀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