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1)

大学好,前面己经把这本书上论语部分分享完毕,其实我也是初次读它,似懂非懂,只知道我们平常好多口头语原来是出之这里。虽然不太懂,但还是要继续往下读,今天开始学习第四卷《孟子》。

孟子名轲,山东人,他的先祖是鲁国贵族,可后来家道衰败。孟子三岁丧父,母亲十分注重她的教育,“孟母三迁”“三断机杼”都成了中国人教子的成语典故,孟子成为孔子之后影响最大的一代大儒,被后世称为“亚圣。”

今天先学习《梁惠王上》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日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将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吗?”

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讲利?有仁义也就够了”。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大王说,有什么有利于我国,大夫们说有什么利于我家,士和庶人们说,有什么利于我自身,(这样)上下交相追逐私利,那么,国家就危险了”。

“能出兵车万乘的国家,谋杀那个国家的君主的 ,必然是能出兵车千乘的卿大夫之家;能出兵车千乘的国家,谋杀那个国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车百乘的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拥有万乘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千乘,在拥有千乘兵车的国家中获得兵车百乘,不能说是不多了。假如真个是轻义而重私利,那就非闹到篡位的地步是不能满足的。”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译文

“从来没有讲‘仁’的人会遗弃他的双亲的,从来没有讲‘义’的人而对他的君主有所怠慢的。大王您也只要讲仁义就够了,何必讲利呢?”

原文

孟子见梁惠王,王立于沼上,顾鸿雁麋鹿,曰:“贤者亦乐此乎?”

孟子对曰:“贤者而后乐此,不贤者虽有此不乐也。《诗》云:‘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子来。王在灵囿,麀鹿攸伏,麀鹿濯濯,白鸟鹤鹤。王在灵沼,於牣鱼跃。’文王以民力为台为沼,而民欢乐之,谓其台曰‘灵台’,谓其沼曰‘灵沼’,乐其有麋鹿鱼鳖。古之人与民偕乐,故能乐也。

译文

孟子谒见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边,望着许多的鸿雁麋鹿,(问孟子)说:“贤德的人也喜欢享受这些东西吗?”

孟子回答说:“是贤德的人,然后才能享受到这些东西,不是贤得的人,尽管拥有这些东西也享受不到。《诗》里说:‘开始筹建灵台,又是测量又是筹划。百姓齐来建造它,不几天便落成。动工不用多督促,百姓都如子女自动来。文王偶来游灵囿,母鹿伏地自悠悠。母鹿肥大毛色润,白鸟素洁世无俦!文王来到灵沼旁,啊!满池鱼儿蹦得欢!’文王用百姓的劳力建台开池,百姓却欢欢喜喜,称他的台为‘灵台’, 称他的沼为‘灵沼’,为他能享受到麋鹿鱼鳖的奉养而感到快乐。古时候的贤者能够与民同乐,所以能得到快乐”。

原文

“《汤誓》曰:‘时日害丧,予及女皆亡。’民欲与之偕亡,虽有台池鸟兽,岂能独乐哉?”

译文

《尚书》里的《汤誓》说:“这个太阳何时灭亡了?我宁愿跟你一同灭亡,’百姓要跟他一同灭亡,那他即使有台池鸟兽,难道能够独自享受吗”?

今天的这几段有点深奥难懂,我大概明白了,当官要能与民同乐才好,其它的,我说不出道道来,只能说是照抄一遍,如有仁人志士,请指点一二,谢谢!

你可能感兴趣的:(四书五经(孟子:梁惠王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