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琴家

图片发自App

重温老电影《钢琴家》。这部以音乐为主题的电影,也是一部真实的人物传记。1946年波兰钢琴家瓦拉迪斯罗·斯皮曼出版了自传体小说小说《死亡的城市》,讲述了二战期间经受的不幸和颠沛流离。90年代该书重新以《钢琴师》为名发行,荣登《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

波兰导演罗曼·波兰斯基作为世界电影史上不可不提的人物,影片常被用来和希区柯克作比较。他擅长运用乖戾,惊悚,阴郁的元素,积极探索各种电影表达的可能。但童年从纳粹魔掌下逃生的经历让他曾拒绝拍《辛德勒的名单》。直到十年后才鼓起勇气直面痛苦的往事,拍摄了这部《钢琴师》。

这段特殊的渊源,让两位老人在垂暮之年,回首战争带来的巨大伤痛,并用擅长的艺术语言展示在世人面前。整部电影呈现出客观与真实,既没有过度渲染血腥与暴力,也没有个人英雄主义情结。只是将钢琴家遭遇的那段特殊岁月,所见,所闻,用音乐和镜头记录下来,让人们用自己的价值观来思考。

黑白纪录片和肖邦的《c小调夜曲》把我们带到战前最后的宁静。在广播电台弹奏钢琴的音乐家,在炮弹打碎窗户时仍下意识地想把乐曲弹完。但战争来得如此突然,一切都发生了疯狂的改变。被入侵的波兰,人人成了惊弓之鸟,从最初的排犹,到后来自己也无法幸免被迫背井离乡。

一家人即将被驱赶到集中营,父亲将生上仅剩的20波兰币,叫住一个卖杂货的小男孩,买了一块昂贵的糖,他用小刀把糖块切成六小块,爸爸,妈妈,他和兄弟姐妹六个人共享了最后的午餐……斯皮曼在朋友和抵抗组织的帮助下潜伏在波兰。在这个过程中担惊受怕,忍饥挨饿,好在他的藏身之处有一台钢琴。

虽然他无法发出声音,就凭着想象让双手仿佛触摸着琴键,美妙的音乐漂浮在半空中。而当他寻找食物的过程中碰到一个德国军官,正是因为他说出了自己钢琴家的身份,并为他弹奏一曲。才得到了庇护,最终得以保全性命,熬过了残酷的战争……

虽然这部电影看过很多遍。情节和音乐都非常熟悉。但看到紧张处,还是会为主人公的遭遇揪心。不仅因为战争的冷酷残暴,还有人性中的很多软弱和冷酷,让人无法排遣的孤独。虽然他是幸运的,一次次逃过死神的魔掌。但在废墟中,没有亲人,没有朋友,还要不时地担心可能的背叛。

人生苦短,有时候想想在战争中活下来的人不知是不是觉得自己幸运。他们可能失去了一切,什么也没有地苟活在人世,并且带着严重的心理创伤。唯有音乐是愈疗和拯救。在他茫然无助的时候,饥寒恐惧的时候,脑海中的每一个音符,成了支撑生命的力量,源源不断……

图片发自App

你可能感兴趣的:(钢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