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进击的Coder」的第 425 篇技术分享
作者:黄伟
来源:Python爬虫与数据挖掘
“
阅读本文大概需要 13 分钟。
”今天跟大家讲的是 Python 用于发送接受网络数据包的模块 ------- scapy。
众所周知,我们每天上网都会有很多数据包需要发送,然后处理在接受在发送,这样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这里就显示了很多数据包的发送接收数据。那么,什么是包呢?下面一起看看。
包(packet)是网络通信传输中的数据单位,一般称之为数据包,其主要由源地址,目标地址,净载数据组成。包括包头和包体,包头是固定长度,包体长度不变。简单了解下包的定义,下面我们来看看发包利器 scapy 的用法吧。(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数据包)
1、ls(): 显示所有支持的数据包对象,可带参数也可不带,参数可以是任意具体的包。
可以看出,它包含了全部的内容,如果我们想详细查看某个模块中的内容,比如说我想查看 ARP ,tcp 的话了,可以这样:
在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我们必须要注意大小写,ls(ARP) 这样才可以得出正确结果,ls(arp) 是错误的。
2、lsc(): 列出所有函数
满屏的英文,小编我头都是大的,不知道大家此时此刻是什么样的心情,哈哈哈哈。
3、hide_defaults(): 用来删除一些用户提供的那些和 default value 相同的项目
a=IP()
print(a.hide_defaults())
4.display(): 可以简单查看当前 packet 的各个参数的取值情况
a=IP()
a.display()
5.更多命令
命令 作用
show_interfaces() 显示网卡信息
str(pkt) 组装数据包
hexdump(pkt) 十六进制转储
ls(pkt) 显示出字段值的列表
pkt.summary() 一行摘要
pkt.show() 针对数据包的展开视图
pkt.show2() 显示聚合的数据包(例如,计算好了的校验和)
pkt.sprintf() 用数据包字段填充格式字符串
pkt.decode_payload_as() 改变payload的decode方式
pkt.psdump() 绘制一个解释说明的PostScript图表
pkt.pdfdump() 绘制一个解释说明的PDF
pkt.command() 返回可以生成数据包的Scapy命令
nsummary() 同上,但规定了数据包数量
conversations() 显示一个会话图表
filter() 返回一个lambda过滤后的数据包列表
hexdump() 返回所有数据包的一个hexdump
import_hexcap() 将hexdump重新导入到Scapy中
hexraw() 返回所有数据包Raw layer的hexdump
padding() 返回一个带填充的数据包的hexdump
nzpadding() 返回一个具有非零填充的数据包的hexdump
plot() 规划一个应用到数据包列表的lambda函数
make table() 根据lambda函数来显示表格
traceroute("baidu.com") 查看IP路径的traceroute功能
export_object() 数据包转换成base64编码的Python数据结构
import_object() 可以将输出重新导入
save_session() 保存所有的session变量
load_session() 读取保存的session
fuzz() 更改一些默认的不被计算的值(比如校验和checksums),更改的值是随机的,但是是符合字段的值的。
from scapy.all import *
pkt = sniff(iface = "Realtek PCIe GBE Family Controller",count = 3 ,filter='tcp',prn = lambda x: x.sprintf('{IP:%IP.src%->%IP.dst%\n}{Raw:%Raw.load%\n}'))
filter:过滤条件
iface:网卡接口名称
count:数据包数量
prn:回调函数,通常与lambda搭配使用
sprintf()函数控制输入信息
抓取源地址为192.168.3.3的端口为80的tcp报文:
sniff(filter="ip src 192.168.3.3 and tcp and tcp port 80", prn=lambda x:x.summary())
抓取目的地址网段为192.168.3.3/24的报文:
sniff(filter="dst net 192.168", prn=lambda x:x.summary())
抓取非ICMP的报文:
sniff(filter="not icmp", prn=lambda x:x.summary())
将抓取到的报文的summary打印出来:
sniff(filter="icmp", prn=lambda x:x.summary(), count=10)
将所有IP报文的源地址打印出来:
sniff(filter="icmp", prn=lambda x:x[IP].src, count=10)
pkt= Ether()/IP(dst='192.168.1.2')/TCP(dport=80)
提到数据包,不得不说各个协议了,提到协议,又自然而然想到了osi七层模型。
OSI七层网络模型 | TCP/IP四层概念模型 | 对应网络协议 |
---|---|---|
应用层(Application) | 应用层 | HTTP、TFTP, FTP, NFS, WAIS、SMTP |
表示层(Presentation) | 应用层 | Telnet, Rlogin, SNMP, Gopher |
会话层(Session) | 应用层 | SMTP, DNS |
传输层(Transport) | 传输层 | TCP, UDP |
网络层(Network) | 网络层 | IP, ICMP, ARP, RARP, AKP, UUCP |
数据链路层(Data Link) | 数据链路层 | FDDI, Ethernet, Arpanet, PDN, SLIP, PPP, |
物理层(Physical) | 数据链路层 | IEEE 802.1A, IEEE 802.2到IEEE 802.11 |
以上便是各个网络协议对应的 osi 模型,那么各个协议的用法是怎样的了,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下。
#构造一个 IP 包,并传入一些参数
pkt = IP(dst="192.168.1.2",ttl=10)
ls(pkt)
version:版本号
ihl:头长度
tos:服务类型
len:IP数据包总长
id:标识符
flags:标记
flag:片偏移
ttl:生存时间
proto:协议类型
chksum:头部校验
src:源IP地址
dst:目的IP地址
options:可选项
#构造ARP包
ARP(op=1, hwdst="ff:ff:ff:ff:ff:ff", pdst=ip_address)
#arp类的构造函数列表:
ls(ARP)
hwtype : XShortField = (1) 值为1表示以太网地址,其它还可能表示令牌环地址
ptype : XShortEnumField = (2048) 0x0800表示IP地址,其它还可能是ICMP/IGMP
hwlen : ByteField = (6) ARP报文中,它的值为6
plen : ByteField = (4) ARP报文中,它的值为4
op : ShortEnumField = (1) 取值为1或者2,代表ARP请求或者响应包。1.ARP请求,2.ARP应答,3.RARP请求,4.RARP应答
hwsrc : ARPSourceMACField = (None) 发送方Mac地址。
psrc : SourceIPField = (None) 发送方IP地址。
hwdst : MACField = ('00:00:00:00:00:00') 目标Mac地址。
pdst : IPField = ('0.0.0.0') 目标IP地址。
#构造Ether
Ether(dst="ff:ff:ff:ff:ff:ff")
ls(Ether)
dst : DestMACField = (None) 目的MAC
src : SourceMACField = (None) 源MAC
type : XShortEnumField = (36864)
构造一个以太网数据包通常需要指定目标和源MAC地址,如果不指定,默认发出的就是广播包ff:ff:ff:ff:ff:ff
#构造TCP包
sport : ShortEnumField = 20 (20) 目标端口
dport : ShortEnumField = 80 (80) 源端口
seq : IntField = 0 (0)
ack : IntField = 0 (0)
dataofs : BitField (4 bits) = None (None)
reserved : BitField (3 bits) = 0 (0)
flags : FlagsField (9 bits) = ()
window : ShortField = 8192 (8192)
chksum : XShortField = None (None)
urgptr : ShortField = 0 (0)
options : TCPOptionsField = [] (b'')
可分为两种情况,用法如下:
send(pkt, inter=0, loop=0, count=1, iface=N)
pkt:数据包
inter:发包间隔时间
count:发包数量
iface:网卡接口名称
send(),在第三层发包,没有接收功能;send(IP(dst="www.baidu.com",ttl=2)/ICMP())
sendp(),在第二层发包,没有接收功能。sr(Ether()/IP(dst="www.baidu.com"))
sr()和sr1()都是在第三层发包,sr1表示只接收第一个回复。
sr(IP(dst="www.baidu.com",ttl=(1,4))/TCP(dport=[21,23,80],flags="S")) 返回两个值
sr1(IP(dst="www.baidu.com",ttl=(1,4))/ICMP())
srloop(IP(dst="www.baidu.com",ttl=1)/ICMP()) #不停的ping百度
srloop(IP(dst="www.baidu.com",ttl=1)/ICMP(),inter=3,count=2) #每隔3秒ping一次,一共执行两次
#inter表示间隔,count记录次数
srp()和srp1()都是根据第二层发包,srp1表示只接收第一个回复
srp(Ether()/IP(dst="www.baidu.com"))
srp1(Ether()/IP(dst="www.baidu.com"))
当 TCP 链接指定端口时,flags 参数设为 S 时则为半开式扫描,若此时该端口处于监听状态,返回 syn/ack,否则返回 rst/ack.
sr1(IP(dst="192.168.1.2")/TCP(dport=80,flags="S"))
序列化:将数据包对象保存为 pcap 文件
反序列化:读取 pcap 文件中的内容
pkt= Ether()/IP(dst='192.168.1.2')/TCP(dport=80)
#将嗅探到的数据包内容写到pcap文件中
wrpcap("hw.pcap",pkt)
#读取pcap文件。
read=rdpcap('hw.pcap')
print(read[1])#打印嗅探到的包的数据
更加直观清晰的分析数据。
zfc= str(pkts[0])
z= Ether(zfc)
为了方便我们对数据进行加密而发明的一种方式。
export_object(str(pkts[0])) 导出数据包
new_Pkt = import_object() #将上一步导出的字符串填入
如果我们捕获到数据包,未联网的情况下如何解析呢?
现在就可以使用我们的离线数据包分析数据了:
sniff(offline = "hw.pcap")#离线数据包
通过上面的学习,我们对 scapy 算是有了一个基础性的认识了,scapy 的确很强大,简单的几行命令就能实现发包收包,极大的节省了我们的开发时间。如果你深入学习它的每个命令,你会发现更多有趣的事情,当然这么强大的工具可不要拿来做坏事哦!!
End
「进击的Coder」专属学习群已正式成立,搜索「CQCcqc4」添加崔庆才的个人微信或者扫描下方二维码拉您入群交流学习。
看完记得关注@进击的Coder
及时收看更多好文
↓↓↓
好文和朋友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