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今天传谣了吗——《谣言心理学》

谣言无处不在,和朋友的一次闲谈,也许你就成为了谣言传播链条的一环。


第一章 战争时期的谣言

谣言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故事的主题必须对传谣者和听谣者有某种重要性;第二,真实的事实必须用某种模糊性掩盖起来。我们已经说过,这种模糊性产生的原因有:缺少新闻或新闻太粗略;新闻的矛盾性;人们不相信新闻;或者某些紧张情绪使个人不能或不愿意接受新闻中所述的事实。


第二章 谣言为什么会流传

1.谣言的基本法则

R~i×a

用语言表达就是:流行谣言传播广度随其对相关人员的重要性乘以该主题证据的含糊性的变化而变化,重要性与含糊性之间的关系不是加法而是乘法,因为,如果两者之中有一个为0,也就没有谣言了。例如,一个美国公民一般是不会传播关于阿富汗骆驼的市场价格这种谣言的,因为这个话题对他没有任何重要性,虽然它具有相当的含糊性。

2.散布谣言动机

这里必须指出谣言的复杂用途,通过抨击某人厌恶的事情,能缓解他最初的感情冲动。同时,也为他当时的感觉作了辩解,又对自己和他人解释了为什么他那么感觉。因而谣言在起缓解作用的同时,还起到了作自我辩解的作用。总之,谣言提供一种能供排解紧张情绪的口头发泄途径。它们通常能为这些情绪的存在作辩解,而如果直接面对这些情绪,当事者也许难以接受;它们有时能为周围环境中令人费解的现象提供更广泛的解释,从而在使周围世界变得可理解的理智驾驭过程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3.投射(指个人意念、欲望等的外化)

当一个人的情绪状态反映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而不自知时,我们称为投射,在他对周围事物的解释中,没有使用完全公正而客观的证据。

艾默森在文章中指出:“在别人是过失,在自己则是实验。”错的是别人,而不是我们(或者即使我们错了,与其他人的过失相比,是多么的微不足道)

4.谣言公式的归纳

我们可以对我们的讨论作如下总结:

谣言的产生并在同源社会媒介中流传是由于传播者的强烈兴趣造成的。这些兴趣的有力影响要求谣言主要成为一种文过饰非的手段。为正在起作用的情绪作解释、辩解,并提供含义。有时候兴趣与谣言之间的关系是如此密切,

我们可以把谣言简单地概括为一种完全的主观情感状态的投射。


谣言流传的间接原因

传谣者也许仅仅在寻求注意。

传谣者发现自己能在一些喜欢恶意诽谤的趣闻、喜欢死亡与灾难的恐怖故事的朋友中获得好感。他自己对谣言不感兴趣,但为了使朋友高兴便把谣言传给他们。

某人也许会发现,通过重复他最近听到的东西,便于填平谈话中可能会出现的令人尴尬的沉默。那些无传谣情绪倾向的人,也许仍然会传播谣言。


第三章 评述与回忆(规律)


图1中的再现减少了三角形而增加了圆圈。根据回忆画出模拟图的测试对象对自已的尝试非常满意,但标明“应该有更多的圆圈”。

在他的故事描述实验中,巴特利特更接近了谣言问题。即使是同一个人,在相隔儿天或几周后,复述相同的故事时,也会不断地丢失细节。最后讲述的总是短于最先讲述的,甚至几乎不可辨认了,最容易错的是名字、日期、数字。回忆中素材的变化似乎是不断地符合个人兴趣的过程,该过程在他最初感知时便已建立。他按照自己的爱好从故事中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故事越来越接近他的先人之见(成见)。


第四章——实验方法

研究者们也许会拟定一则谣言并沿着它的多条传播链进行跟踪,不仅揭示谣言的各种连续的描述,而且全面而彻底地分析每个谣言传播者感兴趣的方式和思想脉搏。虽然第一步,即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环境中播下谣言是很容易的事,但要仔细跟踪它的传播轨迹却不可能。我们的最佳做法是,当我们发出的谣言绕回我们身边时,捡起后来的随机说法。

就我们的目的而言,描述试验的最重要的变化形式是使描述通过单独的个体传递,称为“连续复述方式”。这样做使我们能够揭示谣言传播中的社会因素。


第五章 实验结果——省略与突出

开展实验后分析得出人们通常在回忆和传达信息时存在省略和突出的特点。

第六章  实验结果——同化作用

开展实验后分析得出人们通常在回忆和传达信息时存在同化作用的特点。


第七章  实验结果——推断

开展实验后分析得出人们通常在回忆和传达信息时存在推断的倾向。


第八章  歪曲的基本模型

在传播中,构成这一谣言“事实核心”的简单而未修饰过的事实真相从未被提到过,而从一开始,它就从三个方面被歪曲了,即现在我们所熟悉的简化、强化和同化。让我们依次考察一下每一类型的变化。

(1)简化。谣言中省略了大量有助于了解事实真相的细节,这些省略并非由于人们记忆的不可靠性。相反,它们是有系统的省略。它们之所以被省掉了,是因为假如讲出来的话,它们就会趋向否定所期望听到的意思。

(2)强化。当一些细节被删去后,那些保留下来的细节就更为突出、重要。正如我们已经看到的,强化是简化的一个对等过程。

简化、强化和同化这三种并存的过程,反映了谣言传播者的“自发行为的结果”

(3)同化作用。当然,简化和强化不会随便产生,而只会在与谣言传播者过去的经验和现在的态度一致的情况下产生。

歪曲的三分模式的普遍性

在实验中,把这些图形展示给受试者,每次一个。大约30秒后,要求这些受试者尽可能准确地再现这些图形。一天以后,要求这些受试者再画一次。一周后再画一次,直到最后间隔为两周到两个月。

他相信,有三个因素导致图形越来越深刻:(1)标准化,与我们的“简化”概念本质上同等的过程,(2)强调或重点化,相当我们的“强化”,(3)自发变化,它是记忆回溯模式自身所具有的变化。

我们的感觉和记忆不仅来自于我们的感觉器官,而且同样地来自我们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而且过去的经验也在影响着我们的感觉和记忆。

投射方法:在这些研究中,个体面对的是没有结构的,模糊的试验物。在个体赋予试验物各种含义的过程中,往往不由自主地显示出他自己的心理结构模式。

具体方法:观看一副墨迹图,听一段模糊录音,叙述一张照片的故事。

有关研究性格的投射方法的讨论认为:谣言本身可能成为非常好的性格测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所听到的传闻呢?只要它有些含糊不清的地方(而不是已被确凿、现成可靠的证据所证实的),并且只要对他的生活有着潜在的重要意义,他所做出的反应就会和在投射测验中受试者的反应相同。他从自身精神生活的色素中,撷取色彩去修饰这一故事。而且他几乎不知道,在他所讲述的内容中,有关他个人性格方面的东西可能远远多于他正假装讲述的这一事件。

所有的精神生活都是主观意识反映外在世界的过程。确实,为了生存,我们或多或少地改变自己以适应地理环境和物质环境;但是,我们主要是按照自己的世界观与价值观去生活的。我们常常在我们感知的东西里掺入我们自己的个性,然后,依照我们已有的理性和情感的本性向我们自己及其他人解释我们的所感所知。


谣言是否都是假的

真相在传播过程中如何变为谣言

夸张,虚构,凝缩,习俗化

第九章 社会中的谣言

谣言已深深地融入社会结构之中。我们已经指出,历史上的许多事件都取决于人们对传闻的反应,而他们的许多信念则是古老传说和神话的产物。

谣言与历史,谣言与骚乱,谣言与传说,耳语运动,谣言与报刊,谣言分类,谣言受众,谣言与幽默


第十章 谣言的分析

通过案例对谣言进行分析。

你可能感兴趣的:(你今天传谣了吗——《谣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