钝感敏感要平衡


最近读完渡边淳一的《钝感力》,书中解释钝感力是迟钝的力量,从容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伤痛,坚定地朝着自己的方向前进,它是“赢得美好生活的手段和智慧”,而与之相反的——敏感,则被作者看作脆弱、容易受伤的代名词。

姐妹们读完讨论的十分热烈,大都对作者的观点很认同,或许我是一个敏感不足,钝感有余的人,读完我的感受不太深,尽信书不如无书,感觉书中有些地方讲的也有失偏颇,更是过分夸大了钝感力的作用,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有时候过犹不及。

首先我并不否定钝感的积极作用,它一方面可以表现为对外界的评价反应迟钝,使得负面的信息不足以影响自己的心境,不内耗,达到身心舒畅、专注于眼前事物的效果。

但另一方面,钝感也意味着对环境潜移默化的改变的迟钝,可能会导致忽视他人感受甚至因为一些“无心之举”伤害他人感情,甚至很难与人共情,比如我这个钝感的人,有时候把别人快气死了,而自己却还浑然不知,这个反而对人际交往造成不良影响。

反观敏感,尽管在许多语境下,形容一个人“敏感”似乎是一种贬义,往往让人会想起来多疑、小心眼、内心脆弱等标签,但敏感的人却常常更能与他人共情,更容易换位思考体谅他人,作为敏感的积极面,“善于发现和感受”、“高情商”一直是人们热衷赞赏和追求的品质。

说到底,敏感与钝感本不是互斥的两种特质,时常是相辅相成的,两种能力相结合并达到平衡才是人际交往的法宝。对外敏感对内钝感,对积极正向的敏感,对消极反向的要钝感,在充分体谅他人的同时既不伤害他人也能保护自己。

从人作为生物的角度来讲,敏感与钝感也需要平衡,而这种平衡是通过“感觉”来实现的。

这种平衡是一种十分理想化的状态,需要在实践中不断调整。比如敏感的姐妹们需要刻意练习一下自己的钝感力,而对于像我这样本就迟钝的人来说,则应多留意周围的人和环境的变化,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也让粗心的我变得感情细腻,在各种环境有更敏锐的洞察力和体验,尤其在学习和提升自我层面里保持高度敏感力。

每个人都需要具备二种能力。但是,两种能力的体现要根据不同背景,不同环境来发挥,敏感与钝感如同左右手,只有双手协调配合,人生才能变得更美好。

其实大多数人,都还是处在一种敏感和钝感的中间状态,如何能做到切换自如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是值得每个人去思考的问题。

很喜欢这句话,希望以此和姐妹们共勉:

最好的人生是这样的:

“既有敏感的灵魂又有粗糙的神经,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沉静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

你可能感兴趣的:(钝感敏感要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