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视骄阳

日本著名的小说家东野圭吾说过:这世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中国一位非著名的心理咨询师说过:世界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死亡。

没错,那位非著名心理咨询师就是我,Cathy。

今天我们不讨论人心,也不讨论天文学,我们一起来聊聊死亡。说起死亡,大部分人都非常忌讳,很多人不太愿意或者不太能够开口说出这个字眼。甚至,一谈起死亡,大家会伴随着厌恶或者焦虑。

"活着好好的,干嘛动不动就要谈论生死这么深奥的话题呢?这都是哲学家和医生谈论的,我们可不可以不要去谈论它?"

不管你想不想谈论,这是一个无可避免,终要面对的事情。就像,有阳光的地方一定会有阴影,有出生的地方,一定就会有死亡。从一出生,孩子就在看到各种各样的死亡。甚至两三岁时,孩子就会注意到林林总总的死亡痕迹,比如落叶,死去的昆虫或者宠物,去世的太爷爷太奶奶等。孩子只是静静地看着这一切,有些惊奇,学着像父母一样保持沉默,或者是直接说出自己的担心。

记得我儿子在2岁半的时候,有一次我带着他去小区后面有条河边散步,恰逢经过一个社区广场。那是一个日常办理红白喜事的特定地点,当时摆了很多的花圈。突然,两岁半的小朋友问我,妈妈,你看,那里有好多好大好大的棒棒糖啊,我们过去看看吧。

是的,你没有听错,孩子对于花圈,在他的认知里,就像五颜六色的棒棒糖,只是比棒棒糖要大,孩子非常好奇,想过去看看。一时间,我愣住了,我打心底里是不想去看的,因为我对葬礼有一种既敬畏又恐惧的心理,但是又不忍磨灭孩子的好奇心,还是带着他过去看了。孩子很开心,他说,妈妈,我好想有一个这么大的棒棒糖呀,可是那些人,为什么头上要绑白色绳子呢?

孩子的问题,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我想如果直接说,孩子可能并不会理解什么是死亡,什么是葬礼,要是我说得太晦涩,又怕亵渎神灵。所以,那次我没有正面回答孩子,我只是按照他曾读过的一本绘本里的一句话回答了他,因为有个老爷爷回到彩虹桥那边去了。

我想,孩子长大后,会自己懂得,会去寻找答案的。我家小朋友8月份就满8岁了,他已经略微知道一些有关死亡的概念了,但是前几年给他种在心里的种子,他在描述时,依然会保持着他的一份童真,说那些死去的小动物,或者雨后被太阳晒干的蚯蚓,说他们都回到彩虹桥那边去了,回到彩虹桥上重新去寻找下一个爸爸妈妈了。

但是,即使孩子对死亡懵懵懂懂,他仍然会像成年人一样,存在着死亡焦虑,这些,更多是大人造成的。如果孩子面对家里死去的宠物表示自己的悲伤,表达出自己的担心时,大人会明显觉得不舒服并且会试图安慰孩子,因为死亡在中国人眼里是一个非常忌讳的字眼,家长们往往会用另一个委婉的词语来代替,如,走了,离开了,出远门了等等。这样不但没有正面回答孩子的问题,而是增加了他的焦虑。随着时间,孩子对于死亡的焦虑会愈发增强,到青春期达到顶峰。再后来,会被成人早期两大重要的生命功课成家和立业所冲淡。但是,再过三十年,当孩子长大离家,职业生涯告终之时,中年危机便如约而至,死亡焦虑也随之来袭。这时,你再也无法对死亡视而不见了。你无法像我一样,用委婉的说法来回应小朋友,那时,你会是就像用肉眼直视太阳一样去直视死亡,痛彻心扉又无法回避。

我有一个来访者,40多岁将近50岁的男性。他爷爷,爸爸,叔叔,都曾死于肝癌,他也怀疑自己也会这样。他去做了基因筛查,确实也是肝癌基因携带的高危人群。自从查出后,他非常焦虑恐惧,头脑里的这个想法一直盘旋不断,已经严重影响到了他正常的工作和生活。他无法正常上班,无法入睡,也没办法正常社交。于是他来到我的咨询室。限于时间关系,这里的治疗方法我就不多赘述,我和团队给了他三个疗法,都是进入生活,和生活链接的转换疗法。下次有机会,我们再来探讨每一个疗法的具体操作。

这位来访者,因为他有自救的意识,所以他可以直视自己的死亡焦虑,积极寻求咨询师帮助。当然,当我们大家遇到让你焦虑不安的事情时,比如我们刚刚探讨的的死亡焦虑,或者你更换新环境的社交焦虑等,不妨试着,不要去掩藏回避它,试着去面对,去寻找自己生活里的支持系统,如家人朋友,亲近的亲戚,或者心理咨询师。

死亡焦虑其实并不可怕,无论是孩子还是知天命的人,只要你去面对它,它就像潘多拉的那个盒子,它并没有那么可怕,与其在躲躲闪闪中仓皇,不如试着打开它,直视它,没准,它会给你一个大大的惊喜。因为,阴影的前面有阳光,死亡的前面就是重生。

你可能感兴趣的:(直视骄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