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史观后感

纵观历史 长知识得天下 ,我们中国有5000年的历史 ,有教训也同样有辉煌 ,我们学习历史的目的也正是为了了解他们的过错 改善我们自己 或者说帮助我们中华的文化传承 ,这个假期我就看了魏晋南北朝那段时期的中国通史 ,我才发现 ,原来还有这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 他们有痛苦 有无奈 也同样有辉煌的遗憾 只差几年时间的短暂 。

首先先从西晋开始讲起 ,再吸进还没有建立之前 还属于三国时期 的末尾 ,蜀国已经被曹操歼灭 ,这个时候司马家族夺得大权 ,司马懿再打下权利基础之后就驾鹤西去了 ,这个时候正值司马昭掌权时期 ,正始名士的时代已经过去 ,来到了竹林名士的时代 ,他们和正式明示的不同就是 正是明示在到家的基础上 更为崇尚老子 ,在些许逍遥自由 崇尚自然而然的精神中 又掺杂着几丝对政治的无奈。正始名士的主要代表人物多在朝廷中为官, 而且身居要职 ,所以说他们清谈闲聊的内容也多多少少会掺杂政治倾向以及对国家时局的讨论 ,这就是正始名士 。而竹林名士则跟他们不同 ,由于在竹林名士之前 司马昭做过一次大屠杀 ,把跟曹家有关的大臣染上了一起冤案 然后基本把他们全部都杀了 ,所以说整个朝廷上下染上了恐怖的色彩 而竹林名士也深深地埋下了这颗对司马家族恐惧的心 ,比如说竹林名士的代表人物嵇康以及阮籍他们就照上了这场大屠杀限制他们飞翔的网,本来竹林名士的时代可以是一个很美好的时代 ,他们同样可以自由自在的讨论自由自在的在山林之中 ,但是也正是因为这场大屠杀 让他们不敢这样 ,都说基康是一座屹立不倒的玉山 ,他坚强不屈, 不屈服于任何的势力 ,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但是实际上 ,他也在这网中无法飞行 ,如果他真真正正的不怕这场大屠杀 那么他就不会一直那么小心谨慎待在山林里 ,肯定会在朝廷里称霸一方 待在森林里的原因也正是为了挡灾避祸 同时寻求一片难有的清净 ,可见 ,大屠杀对魏晋名士追求自然理想的阻挡 ,但是这也正成就了竹林名士独有的风度 。接着说嵇康,在竹林还拥有的时候 ,在他还没有踏进战火的时候 ,我想这应该是他人生决定好选择的最后清净的时光 ,为什么说是决定好选择呢 ?因为如果嵇康选择做一个政治家, 肯定也很出色 ,凭借着他的才华 ,一定不会在官场上吃的亏 。可是他最终却选择顺着到家的精神理念 变成一个 朝向自然的名士 ,这就是他的第一个选择 不想在乱世里当一个 不清廉  不能实现自我意义的大臣。可是 做这样一个选择毕竟是很艰难的 ,也许一个圣人会直接这么选择 ,但是稽康毕竟不是圣人 ,他也是一个凡人 会有情感 所以说可见他是一个怎样的 犹豫 ,其实那个时候有很多人都有同样的顾虑。既然选择当一个依然不屈的个体 ,那么也同样不能在朝廷的立场上做屈服 。果不其然 ,他选择在这条路里继续向前 ,支持了一直跟自己有关系的曹家 ,可是我想他应该知道, 但他做完这个选择之后 就再也没有回到竹林的机会 ,因为这个时候他已经彻彻底底的走向了政治 ,所以就在这个时候 ,他最后的欢乐也破灭了 。既然司马家持续的越做越大 ,那么怎么可能不除掉这样一个在朝廷立场上反对他而又坚强不屈的个体呢 ?所以说司马家族就给姬康安了一个随便的罪名 就让他处死了 ,当他处死之后 向秀回归了俗世 ,虽然说他最终没有守住这份精神 也是规矩司马师的权威 ,终究还是恐惧 ,但是他在去赴任的时候 专门儿去给嵇康扫墓,说明他还是很渴望竹林那块净土的 ,只是迫于权威 ,迫于天网的束缚 。 向秀和稽康都是这样在竹林中躲了些时候 , 那别的明示岂不是更为害怕呢 ?所以说竹林名士就照上了一个这样的天罗地网 ,永远摆脱不了 ,于是 就养成了竹林名士独特的地方 ,害怕而又渴望自然 ,矛盾依然存在 。

讲完了名士 就来讲一讲我对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的看法 ,三国时期过后 司马家族整个掌握了大权 司马师过世之后 司马炎直接继承司马家族权力 建立了西晋 ,司马炎死后 他的傻儿子司马衷继位 ,然后杨俊掌权,贾后掌权 ,最后八王之乱 ,西晋挨个换了好几个皇帝 ,最后司马衷又登上王位 ,最后死去 ,在死的时候 北方的鲜卑族人攻打进了中原 ,西晋的人只好南牵,签到了江南等地区 成立了东晋。这就是西晋的历史 ,二世而亡 ,剩下的时间里全部都是政变以及内乱 。正是因为这样的一个时代的 才会产生那样穷苦的流民,那样独特不屈 ,让人可怜的精神 ,其实那个时候的西景明是崇尚着无所事事 熟读离骚 ,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毕竟在那样的一个时代又有什么道理可言呢 ?如果一直按照儒家的礼节 那么这个社会迟早要崩塌 ,因为根本没有礼节可言 。所以说这个思想是一个时代形成的 ,我们并不可以直接下结论说这样的虚浮之风是错误 ,因为他们也有难言之隐 说不定我们在那个时代会没有思想 ,走投无路 。

说完了西晋再说说东晋吧 ,西晋过后 ,北方的少数民族攻进了中原 ,中原的大部分贵族逃往江南 杭州等 地,中原北部彻底被鲜卑族人占领 ,先不说这个 那些王室逃到南方之后又会怎么样呢 ?北方王氏逃到南方 之后 南方本有的氏族 大家很反抗这些北方的士族 ,可是, 在这里不能一日无主 ,而北方人想让琅琊王司马睿登上皇位  ,可是现在连自己的根基都没有扎稳 怎样让南方的人信任自己呢? 于是 司马睿的谋士王导想出了这样一出戏 ,在江南的农历3月3日 ,他们在这里有一个祭祀的节日 ,而王导则让琅琊王司马睿把很大的阵仗 但许多士兵出来游街 ,他这样的阵势镇住了南方的氏族 大家们,于是南方的氏族们看到他这样大的阵仗 就全都屈服于他的权力之下 ,就这样他们形成了一个受南北方氏族皆为支持的皇权 ,正是立司马睿为东晋的王 。可是东晋和别的朝代并不一样 ,别的朝代都是封建社会 君王掌管所有权利, 大臣则在他的手底下打工 ,而东晋的社会则是“王与马,共天下 ”现在的王和各方的氏族统一统治天下 ,氏族们可以管自己的区域 把权力控制在手心 ,而王则不能说出对这些氏族没有利益的政策 ,否则就会被氏族推翻 重新立王 。等于说皇室没有了我以往的微风以及以往可以自己控制天下的权利 ,而那些氏族却成为了天下主要的控制者 ,这样既失了王威,也没有做到真正的统一天下 ,这样就叫门阀政治 。那么这样做到底好吗 ?其实我认为一个政治的两样性并没有好与坏 ,只能分出哪一个统治更有效 哪一个统指更无效 。门阀政治则是依靠世家大族来维持权力 这是一个办法 ,但是也只有懦弱无能的统治者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 ,也许这样是一种方法 但是如果把过多的权利都控制在世家大族里面 ,那么王室就没有了自己的权利 因为世家大族们可以随意更改哪个是王, 哪个是统治者 ,而且如果让他们控制过多的权利 老百姓们可能会被压迫, 然后他们行贿受贿 ,所以说 如果这样分析 门阀政治的统治还是有很多不好的地方的  ,但是对于苟延残喘的东晋, 也许这已经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了 。起码还可以维持上几十年 。下面我来举一个世家大族掌权后果的例子 ,比如说当王家兄弟。 也就是说那个时期最主要的谋臣,权力都掌握在王导和王敦兄弟 ,王敦觉得自己的权利已经足够大了 于是发起清君侧的名义 决定推翻司马睿 ,可是这样触动了这个门阀制度世家大族与皇室的平衡 ,于是所有世家大族集中权利 ,捣毁了王敦的兵马 ,并且把他贬为平民 。所以说世家大族的掌权和皇室是有一个持平的 如果可以一直走到这样的持平 那么这个朝代就会没事 。可是现在光解决内部的问题都很难 ,就更无法统一北方,防御敌人了 ,所以说东晋整个都是一个很内乱的朝代 。讲完了我对这段历史的看法 ,那么这个时期的名士又有什么样的特点 ?我认为这个时期的名士主要是培养了艺术的境界,以及日常生活中的美 ,东晋的名士由于外面朝廷内战 所以说生活相对来说较为清静,所以说有足够的时间来休养自己的艺术 。比如说这个时期的著名书法家王羲之 ,王羲之留有过著名的书法著作 兰亭序  ,由于他们的社会较为清净 所以说多有文艺聚会活动以及聚在一起作诗 ,所以说我认为这个时期的名士就比较悠闲了, 比起竹林名士以及正始名士 ,而东晋的名士们写的诗多为歌颂山水 ,传送情怀 ,已经没有了前面纠结以及无奈的心情 。

最终东晋的结果就是内乱,有一个大臣起义 然后建立了刘宋 ,自从建立了刘宋 下面就进入了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大概的顺序是这样的 , 中国分为两大板块 ,第一大板块是一直被鲜卑人统治的北方,那边是这样更迭的 首先北魏然后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 ,随之西魏 发展成北周, 而东魏则发展成北齐 ,最后北州统一北方,只可惜北周的皇帝命不长 然后杨坚拥有了足够的势力 他们让位给了杨坚 杨坚在北方首先建立了隋朝 ,最后把南方统一 。而南方朝代的更迭则是宋齐 梁 陈 ,在这里我并不了解全部 我只相对了解几位皇帝 ,那么下面我就说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是北魏皇帝孝文帝 ,因为那个时候鲜卑族人刚入中原 ,还保持有很多野蛮以及原始的习俗 ,鲜卑族人之所以会入中原 就是因为他被汉族的这种文化吸引 以及中原这种肥沃的土地吸引 ,可见文化在一个民族里传承的重要性 。所以说孝文帝为了让鲜卑族这个时候更为兴盛 ,于是开办了许多儒家讲堂 ,还大肆宣扬佛教 ,并且让汉人入朝为官 而且可以当到高官 ,全方面接纳汉人, 让人人平等 ,并且让鲜卑族人全部改为汉姓 ,原来呢他们姓拓拔 ,而现在改为袁。看到这里我就发现了一个很搞笑的地方 ,来分享一下 。鲜卑族有一个皇帝呢叫拓拔硅 ,可是当他们改性之后就叫“圆规 ”,历史总是有很多好玩的小细节 。而且孝文帝还下令不能说鲜卑族语,只能全民学习汉语 ,这是在他这样大力的改革下 鲜卑族人渐渐和汉人有了融合,民族矛盾有了缓解 。我们汉族的文化底蕴是很深刻的 所以说才会吸引了那么多少数民族来占领中原 ,中国古代的时候 有如家 有道 家有墨家等 ,他们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思想以及传统文化 ,就算是少数民族进入中原也没办法抹平这些文化的精髓, 比如说大部分少数民族攻占中原都是同样被汉化了 ,就正是因为我们的这些文化的吸引力 ,所以说这是多么宝贵的财产啊 。说了我自己的感叹 ,那么孝文帝这样做到底能不能促进国家的发展 ?其实我认为是可以的 ,因为一个国家只有有了文化才可以跟远流长 ,否则就会在历史的遗迹上慢慢消散, 因为什么也没有留下,建筑物 不过是木头做的 总会被雨侵蚀 ,而缓解民族矛盾则可以吸收大量英才 ,销售儒家思想则可以让朝廷更有秩序 培养出更多人才 ,列举出来基本上都是好处 。

我们说了北方 那再说说南方吧 ,在大良国 有一位君主史称梁武帝 ,他上位之后 ,刚开始大量宣传佛教 让全国人民信佛 ,然后信佛之后在大力宣传儒教 让佛教和儒教连在一起 ,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 ?大家都知道历史上有灭佛的人是因为僧尼太多消耗了生产力 那么梁武帝为什么要让僧尼增多 。自主减少生产力呢 ?其实原因很简单 ,就是因为在经历了魏晋之后 精神社会很脆弱 ,在南朝的风雨中一直飘摇 ,大家都开始崇尚自然而然, 不注意形象 ,这使得整个社会有了一股不好的风气 。所以说梁武帝想让这股风气重新向周朝的时候那样礼仪森严 ,可是如果直接宣扬儒家思想 人们就会觉得这是一种限制思想的信条 ,明明可以自由 ,却又被限制回牢笼 ,没有人会真心对待这种思想。也同样不会在社会广为流传 。说不定还会引起骨反儒风 ,所以说先推行佛教是最好的方式 。由于那个时候虽然说已经见了国, 但是社会却并不安稳 ,时不时会有哪里起义 ,所以说老百姓们为了让自己心灵上博取安宁 就开始信佛 ,梁武帝借着这样的士气 让佛越来越兴盛 ,等佛兴盛到一定程度之后再推行儒家,就不会很突兀 , 也同样可以让广大社会接受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聪明的举动 ,这也表明了皇帝们的智慧以及苦心 ,本来如果梁朝和按照这样的趋势发展下去 那么一定会越来越强的 ,可是到了后面 梁武帝开始痴迷于佛教 ,不理朝政 ,曾经四次舍身来到寺庙 ,让大臣们用一亿多钱赎回 ,搞得整个国库亏空 ,权臣侯景趁虚而入,发起内乱 ,而梁武帝则被活活饿死在宫中 。支持梁朝的大臣另立新帝 ,带着新帝逃跑 ,最后 陈霸天等闯入中原 建立陈朝 。其实我觉得宣传儒家和佛家思想很好 ,但是却不能过度沉迷 ,如果一直沉浸在思想中 那就是一种空虚 ,根本没有考虑到现实的因素 ,就像是活在自己的幻想里 ,儒家思想提倡礼教 可是如果过于礼教 那么国力就会衰弱 ,外面的少数民族就会趁虚而入 ,如果全国上下都讲究思想 不愿打仗 那么还怎么征服天下,有一个帝王之威呢 ?所以说 ,不管是用佛教还是用儒教都要适度 ,最不能沉迷的人就是皇帝 ,如果皇帝沉迷进去了, 那么同样整个国家都会往弱的方向摔 也许思想会越来越强 ,境界会越来越高 ,可是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也许是农田荒芜 ,兵无人训 ,可见什么都有一个适度的平衡 ,梁武帝正是打乱了这样的平衡 才最终导致亡国 。

还有两个很有作为的皇帝是北周武帝和陈文帝 ,他们两个并没有梁武帝这么极端 但是也同样会发展思想 ,并没有沉迷 可是也没有不宣扬 ,只可惜在这个时代 上天嫉妒英才 ,两个皇帝都很短命 ,在北周武帝马上就要成功统一北方的时候 ,他却驾鹤西去 ,而陈霸天则仅仅在皇位上 两个月 也同样和北周武帝一样驾鹤西去 ,所以说如果这样两个好皇帝活得再长久一点 ,也许南北朝的历史就不会是这样 ,但是历史是不容假设 不容改变的 ,如果上天要这两个朝代王那也没有办法 ,我们也只能接受 ,也只能读着这样惋惜的历史 。

读完了这段历史 ,我觉得我对朝代的书里已经有了一些些的清晰 ,我同样会觉得他们留的遗憾太多 ,但是我也同样会恨陈后主的昏庸 ,总之这个朝代很乱 ,但是又蕴含着道理 ,让人刻骨铭心 。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国通史观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