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好碎片时间,让碎片时间不碎片

距离2022年结束就剩100天了。忙碌当下,每一个人都看似非常忙碌,工作、生活两头烧都恨不得一天有48小时。但时间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可为什么在相同的时间里,有的人就能做更多事、学习更多东西、获得更多收获呢?我想最关键的就是时间管理、精力管理的能力有高下之分。

对于忙碌的现代人来说,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是十分必要的。

有些人可能认为碎片化学习会让我们的学习也变得碎片化、阅读碎片化。可我认为,这样的担忧对于碎片化学习不同的理解造成的。

在我看来,碎片化学习是利用碎片时间进行学习。这不是说我们要把我们的时间切得很碎,或是说不重视利用大块时间段学习。而是,当我们的很多大块的时间被工作、加班、带娃等等事情给占据了之后,如果想学点什么、读点什么,那就必须去见缝插针,好好利用起能利用的一切碎片时间。

比如,在各种等待的时间里,我们可以看一篇有意义的文章;在通勤路上,可以听书、听课程、听音频节目;在室内运动的时候,可以看电影、电视剧、上各种课程,而在室外跑步或者暴走的时候,当然也是打开耳朵进行学习的好时机。

一部手机,可以吸引和转移我们大部分的注意力,也可以为我们所用,把单纯刷屏的内容替换成有助于个人成长的内容。

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觉得某些内容可以为自己所用,那就顺手收藏、加书签、打标记、记笔记,各种零零碎碎地把知识或者有用的信息随时随地存起来。

但是,光有这个收集、收藏的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这并不能构成一个好的学习闭环。一键收藏非常方便,方便到我们一键过后就把内容收起来、藏好,就再也不管它了。但知识、信息都不是仅仅拿来观赏好看的,还得和我们的工作、生活相融合,起化学反应,变成我们自己的经验的一部分。

因此,碎片化学习不是我们解决学习时间不够用的全部方法,而更应该是我们在忙碌的工作和生活中坚持学习的一个切入口。

我们利用碎片时间见缝插针地吸收知识、养分之后,要对这些内容进行整理。

关于整理的环节,我们既可以利用碎片时间来做,也可以利用大段、整块的时间来进行。

我们需要对收藏进来的各种信息、内容进行分类并打上标签。对于网络上的内容,我们可以利用各种云笔记来进行。而对于纸质书,我想可以用抄写、拍照扫描、甚至剪贴的方式来进行分类整理。我们还可以利用思维导图、视觉笔记等方法,把书本上有用的知识点经过自己的转化留存在自己认为方便的介质上,方便自己随时取用。

个人认为,分类整理实在是一个非常重要,但又常常被我们给忽视的环节。

当我们在给收集来的信息进行分类、打标签的时候,即使一个整理的过程,也是一个二次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锻炼判断力、决策力、归纳整理的过程。


在给来源不同、涉及专业不同的各种知识进行分类的时候,我们有时候会发现,这个人说的这句话好像和另外一个人说的那句话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时,我们不仅可以把这两句话放在一个知识库里,也学到了对于一个现象、问题的两种不同的表述方式,甚至有时候明明是两个不同的专业,但是会在某一个点上产生某种联系。

当我们老老实实地定期对一段时期内收集的知识进行分类整理时,我们的判断力、思考能力、知识迁移能力、举一反三能力、融会贯通的能力也会渐渐提高。更不要说学习力和记忆力的。因为如果我们对这些知识没有首先做到理解的话,是很难进行准确的、甚至富有创意的分类的。

李敖出了名的除了他快意恩仇的文章之外,还有博览群书和博闻强记。他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和利用资料的能力可谓惊人。在那个没有电脑的年代里,李敖的大脑比起电脑有过之而无不及。无论是写文章、准备节目还是面对诉讼,甚至“骂人”,他想要什么资料辅佐,立马可以找出来。这一方面得益于他惊人的记忆力,另一方面,我想很重要的,是他亲力亲为、老老实实整理资料的能力。比如,他会把觉得有用的书直接撕下来作为资料收集整理起来。

而我们现在,拥有比李敖更加便捷的硬件和软件设备,好好利用碎片时间收集和整理分类,一点一滴、一砖一瓦构建起自己属于自己的知识库,才能在需要“整取”的时候,有资料可用。


无戒学堂2022年日更第262天

你可能感兴趣的:(利用好碎片时间,让碎片时间不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