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带给我的体验

《爱和自由》孙瑞雪 著

1.人的成长过程实际上是一个心理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个智力的成长过程,智力成长是附着在心理成长之上的。

2.当孩子没有感觉的时候,我们不断地强制孩子,教给孩子东西,有的人话还特别多;当孩子处于某种感觉中的时候,我们不但看不到机会,反而打扰他,把他的感觉破坏掉。这样,儿童内在的观察和感觉,就在这种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

3.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因为我们所处的时代,貌似每个人都那么焦虑,不止是大人,我们还把这种焦虑放在了孩子身上。

从孩子出生起,孩子的吃喝拉撒就被全方位关注,每天的遛娃大部队里,总是在讨论着你家娃每顿吃多少奶、每天睡几个小时、辅食吃什么、身高体重是多少……看起来“长得好的”仿佛洋洋自得,“长得不好的”一股莫名的忧伤。

可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特质,大人都有高矮胖瘦之分,而孩子为啥就不行了呢?只要孩子是健康的就好。

我家娃到15个月才会走路,在这之前,就是满地爬。很多人说为啥不拉着他,让他学着走,我说:等他爬累了,他自己就会走了。一直等到15个月,从未强制他站立,行走,一切顺其自然,等到会走时,就走的很好,很少摔过跤。

看这本书时,又矫正了我一个想“急于求成”的想法。记得娃当时要读幼儿园了,要在学校午睡了。之前在家,睡觉时会用尿不湿,因为睡觉时还不会自己起来上洗手间。我的做法是,每次定个闹钟,叫娃起来尿尿,可已经训练很久了,他还是没有意识,自己起来。有几次,后半夜我睡着了,他就尿在了隔尿垫上。但我也没有发火,觉得他可能还没准备好。

但随着要在幼儿园午睡,我不禁着急起来,我越是着急,仿佛他“尿床”的次数反会增加。看来,我只有等待他自己有意识的一天,我已做好洗无数次隔尿垫的准备了。现在,我们已经度过那个时期,因为他已经准备好了。

在带娃的几年中,我的内心无数次涌现出那个小蜗牛的故事。也许,我们需要的仅仅是静等一朵花开的耐心,慢慢的等待他一点点的向前。

“我们知道儿童喜欢重复做一件事。反复听一个故事,十天半个月也不烦。他从故事里吸收的首先是逻辑,然后是情景,最后是概念。一定要仔细为儿童选书,要让他吸收好的东西。”

读了这段话,就很容易理解,为什么孩子喜欢重复的事情。家里有几套书,读到几十遍都不夸张,还有要继续读的趋势。

儿童心智还没有达到能够用“说”解决问题的地步,他说不出来,所以他用哭来解决。哭除了表达情绪,又是儿童心智未及的一种表现。

如果我们在儿童没有产生画画敏感期的时候,强制孩子画画,可能造成一种极其可怕的后果,这个后果就是把儿童的绘画天赋扼杀了。

孩子每一阶段的生命不是空白,它是由一个又一个敏感期建立起来的。他不发展这一方面,必然发展那一方面。

我们原本想,当我们有了孩子的时候,我们会更爱我们的孩子,我们希望孩子比我们成长得更好,但我们做不到。因为我们的童年大都成长的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作为潜意识积淀在我们身上,我们也在用这些东西对待孩子。

每一次的阅读体验,就会又一次发现自己的渺小,让自己的认知又一次得到启发。一段话,一个章节,能在里面找到自己的影子,能在关键时刻提醒着自己,警醒着自己,少犯一些错误,少走一些弯路。

一个在审美情趣方面很高雅的孩子,长大后不会很平庸,也不会很野蛮,更不会很庸俗。

家长的生命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当我们了解一个人时,我们就通过他对待孩子的态度就能知道他的状态。人格状态越统一的一个人,他的思想、语言、行为三者就越融为一体。

幼儿期学什么东西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儿童自己发展自己的心智、生命、认知能力、认知技巧,这是最重要的。

001关于审美

在陪伴孩子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孩子在要东西的过程中,一定要大的,完整的,孩子有时候的行为让我们大人不可思议。曾有个朋友跟说说他家的孩子有次要吃香蕉,因为香蕉那是一个大香蕉,朋友就把香蕉掰成了两半,结果孩子嚎哭半天,非要她把香蕉接上。

如果我们当时懂得这是孩子内心审美意识形成的开始,或许就不会出现这种状况。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如果孩子要大的,最好的,不愿意和别人分享,往往会被以为是自私。当我们真正的了解我们的孩子,或许我们就会理解孩子的某些看似“荒唐”的行为,其实是正在形成一个概念,或者是一种价值观。

002关于专注力

当一个孩子在专心玩的时候,我们是否经常会打扰他?他刚想拼个拼图,大人在一旁给他喂口水;他搭积木玩的正欢,大人给他喂个吃的;他还没想翻几页书,大人又唠叨他书拿反了……一个孩子专注力的形成,就是可以在不被打扰的情况下,做他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让他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想想我们的孩子,他有多少次机会在培养自己的专注力,而我们却一次又一次的扼杀,到最后,却说孩子做什么也不专心。

003关于学习

我一直觉得学什么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感兴趣,他愿意为他的兴趣花费时间和精力,才能成为他自己的爱好。想想我们小时候,我们拥有过选择兴趣爱好的机会吗?想想童年时期的自己,或许我们就能更加的理解孩子。

称职的父母就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个世界上就妈妈最好,剩下的都是危机四伏。很多孩子一离开妈妈就觉得这个世界太恐怖了,而正常的孩子应该是,我爱我的妈妈,我依恋她,我离不开她,但我常离开她,能常离开她,我离开她的时候,我依然能发展我自己。

没有障碍的人身上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驱使他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一件事情上,他一心一意要把这件事办好。

尽量让0至6岁的孩子满足,他不会要超出他所需要的东西。记住:努力让他满足。

001孩子最爱谁

我们的孩子,总会被大人拎出来问这个问题:你爱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你最爱谁?孩子应该感受的是我们所有人都爱他,并且他也爱所有人。尤其当家里有两个孩子的时候,就有人喜欢戏弄大的孩子,你爸爸妈妈爱你的小弟弟或者小妹妹了,不爱你了……

大人觉得是玩笑,孩子却会信以为真,他的内心里就会埋下从此后不被爱的种子。请我们的大人,口下留情,不要去随便戏弄一个幼小的孩子,你一句无心的话,可能给孩子带来无尽的伤痛。

我们都爱我们的孩子,但我们更希望,孩子离开我们,他依然可以找到他自己,只是让他知道,不管何时,只要他回来,妈妈还在,妈妈的爱还依然在。

关于满足

我们很多时候,觉得满足一个孩子,就会惯坏一个孩子。所以,我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孩子很多要求,哪怕是合理的,当时我们可以满足的,我们都有无数种理由拒绝。在这一点上,需要深刻的自我反省,在某些方面可以很孩子达成共识,比如买玩具,在一周的什么时间、哪里、玩具的价格、玩具的件数等方面达成共识,给孩子充分自由选择的权利……

当遇见某种问题比较难搞时,为孩子提供选择,给出几个备选方案,孩子一般自己选择的都会信守承诺。

文字是具有疗愈作用的

当生活中遇到烦恼,遇到困难,或许读几本书就能解决一些小困惑。

关于育儿

好像每一阶段的孩子都处于terrible 阶段,只是表现不同而已,通过育儿书籍,有些问题或许就能明了。有人告诉你曾经不理解的口腔敏感期、秩序敏感期、审美期……有人会通过案例告诉你,如果自己做错了,该如何复盘等。也许我们并不能全盘吸收应用,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了反思,能理解是什么原因出现这样的现象。

简·尼尔森曾说:如果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让我们感到力不从心,一定是我们用错了方法。她还说:要对自己富有同情心。错了不要紧,不要太责怪自己,只要愿意努力,可以做的好一点。

关于婚姻

当你阅读了《亲密关系》、《身体从未忘记》、《热锅上的家庭》、《母爱的羁绊》、《遇见未知的自己》等,从中我们会重新的认识自己,我们会从童年从我们的父亲、母亲身上寻找答案,我们甚至开始注意到某些潜意识的存在,放我们自己在一点点变化时,似乎所有的一切都在发生改变。

我们在别人的文字里,见证着我们自己的生活。文字给予我们的不仅是疗愈,它还充满着能量。当我们开始尝试理解别人,开解自我时,一切就会变得很美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和自由带给我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