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快乐心
#我读《主角》#
读《主角》这本书,让我对秦腔产生了浓烈的好奇!
何为秦腔?
秦腔 别称“梆子腔”,是中国西北地区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古时陕西、甘肃一带属秦国,所以称之为“秦腔”。因为早期秦腔演出时,常用枣木梆子敲击伴奏,故又名“梆子腔”。秦腔成形后,流传全国各地,因其整套成熟、完整的表演体系,对各地的剧种产生了不同程度的 影响,并直接影响了梆子腔成为梆子腔剧种的始祖。秦腔的表演技艺朴实、粗犷、豪放,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技巧丰富。
看似粗粝、倔强,甚至有些许的暴戾。可这种来自民间的气血贲张的汩汩流动声,却是任何庙堂文化都不能替代的最深沉的生命呐喊。有时吼一句秦腔,会让你热泪纵流。有时你甚至会觉得,秦腔竟然偏执地将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进取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主角》后半部,让我对"主角"这个词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谁是真正的主角?忆秦娥当仁不让!名副其实地配得上“秦腔金皇后”这个最高桂冠。傻儿子没有拖垮她的生命,反而让她从慈悲为怀的人性大爱中更高升华。在乡村巡演时,她收养了与她少年年命运极其相似的苦命女孩——宋雨。也是命运的安排,塑造秦腔的接班人“小秦娥。”
秦娥的身上背负着太多的责任,一屋老小全部转移到城市,全部驻扎在她的周围。还要带着宁州剧团的老同行们茶社讨生活。那个纸醉金迷的时代,人们都想着下海,想着赚银子。剧团也一度萧条,人心涣散。
不管多困难,有两个人始终在坚守自己。秦娥和她舅。她舅从未改行,一直就敲着他的生命之鼓,就像他对别人的媳妇——胡彩香,一生不变的爱情一样,至死不渝。喜欢她们在茶社的那段生活。就像民间艺人在凭自己的真本事博得满堂彩。然而艺术生来自带高雅,财大气粗,一掷千金的粗俗富豪却屡屡践踏她们的尊严。谁能在金钱的诱惑中失去自我,谁能横眉冷对,不屑一顾。这就是真正衡量一个人自身的操守与精神追求。
婚姻对于秦娥总是一方可遇不可求的“雷池”。少年的阴影致使她一种从来都不能放开的传统压抑思想,和秦腔的豪迈奔放格格不入。失败了一次的婚姻更让她望而却步。石怀玉这个野人一样充满稀奇古怪的思想的自由散漫的画家,也有着浪漫,慈悲大爱的胸怀。原以为她们的结合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却因为傻儿子的意外坠楼,导致两人积怨,分道扬镳。石怀玉把最美好的画笔向人间展示最美的秦娥,让秦娥走进祖国山川的百姓心中。石怀玉却因两人思想的差异和误解而遭毁画、自杀。
秦娥用毕生精力培养出的“小秦娥”一炮走红后,被亲生父母认领回去,也要离开她。
失去了舞台的光环照耀,失去了至亲至爱的重重创痛,秦娥最终回归本土。在与舅舅在九岩沟的那几出搭档戏,忆秦娥唱得声情并茂,眼含热泪,她舅敲得精神抖擞,气血贲张。她随便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个移步,一个呼吸,一个换气,一个拖腔,甚至一个装饰音,她舅都能心领神会地给以充满生命活性与艺术张力的回应。那是高手对高手的心灵点化,是卯头对榫口的紧致楔入,是门框对门扇的严丝合缝,是老茶壶找见了老壶盖的美妙难言。好唱家一旦与好敲家对了脾气,合了卯窍,那简直就是一种极高级的唱戏享受了。这种享受,他们舅甥之间过去是有过好多次的,但哪一次都没有此刻这般合拍、入辄、筋道、率性。两个从九岩沟走出去的老戏骨,算是在家乡完成了一场堪称美妙绝伦的精神生命对接。
唱戏是愉人,唱戏更是布道、是修行。忆秦娥也许因文化原因,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地唱了大半辈子戏。但其生命在大起大落的开合浮沉中,却能始终如一地秉持戏之魂魄,并呈现出一种“戏如其人”的生命瑰丽与精进。唱戏是在效仿同类,是在跟观众的灵魂对话;唱戏也是在形塑自己,在跟自己的魔鬼与天使短兵相接、灵肉撕搏。
书中的米兰也是一个不错的角,虽然离开剧团多年,定居美国。却一直不忘根本,不忘发扬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她组织秦娥,师姐胡彩香以及宁州剧团的人,在美国老百汇唱戏。把中国的文化艺术传扬海外,让世界了解中国的秦腔之美。
《主角》锤炼一份生命的坚守,不随波逐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绚烂至极,终归于平静。秦八娃大剧作家说:“人其实不需要太多的东西。比如我,帮你师娘一天打两个豆腐,那日子就已经好得睡着都能笑醒了。人哪,就记住一点:做啥事都得把那个度把握好。一旦把度把握好了,它就是天翻了,地覆了,一茬一茬的人被卷得不见了,可你还在,你还是你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