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局部性很强的动物,一旦陷入细节之中,除非有外部提醒或者有强大的自觉意识,否则很难看到更大场景并修正行动。
在沙漠中,没有指南针或者星空引导,你向前走的每一步自己都认为是朝着同一个方向走的,但是从大格局上来看,也许你只是走了由一段段小折线所拼成的大圆。
这就是拥有跳出琐碎细节看全局的能力的重要性。
01
思维和格局永远是在技巧和方法之前
最近我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在传播上,讲方法论的文章比讲思维和格局的文章更受大家的欢迎。
在文章的标题上如果你用:XXX你不得不知道的七个技巧,或者这几个方法只有10%的人会之类的字眼,在传播上一定受欢迎得多,会得到用户大量的收藏和转发。
当你从各种追寻技巧和方法的怪圈中跳出来,如果你对要做的事情有清晰的思考,明确的方向,在思路理清的前提下,在行动中牢记你的核心关键。
那么你会发现,很多所谓的技巧和方法,实际上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思维和格局是上一个层面的事,技巧和方法是下一个层面的事。我们在做事之前,先把上一个层面的思维和格局搞好,相当于打好基础,那么再到下一个技巧方法层面,很多事情就顺利成章。
我们可以一起来回忆一下,你看书是直接打开书页便看还是先重点看目录,依据目录对整本书有个整体把握之后再开始有侧重点的看呢?
如果你是前一种,建议尝试一下后一种先看全局再有侧重点看的读书方法,一定能给你带来新的体验。
当我们明确全局与核心要点,就知道如何对症下药。在这个时候,技巧和方法就会自然而然水到渠成。
以前读书的时候,我在做题的时候常常开启命题人的“上帝模式”。
就拿数学举例子,当我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会去钻研它的推导过程,应用范围,当我把这个知识点的所有底层逻辑搞清楚之后,无论题型怎么变换,我都能瞬间知道命题人想要考察的是什么。
当你开启命题人的上帝模式之后,你想要什么方法就有什么方法,甚至你还能在这个题目上去做延展。
02
先见林,后见树
前段时间,我对芬兰比较感兴趣,看了很多关于芬兰的研究。
不知提起芬兰,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除了圣诞老人和极光,芬兰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教育,芬兰教育在教育界的诺贝尔PISA评分全球第一。
芬兰的教育之所以强大,固然是因为芬兰举全国之力做教育,但也跟她们“先见林,后见树”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先见树的教学方法,让不少学生在反复操演、磨炼的过程中,觉得自己没有天分、缺乏慧根、没有兴趣,从而放弃了某一些科目和课程,在通往见到整个美丽的人生学习森林的路上就半途而废了。
人生,真的不是只有一场赢在起跑点的百米冲刺,而是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马拉松。
一段一段的机械式操练,固然能让孩子们一时之间在分数上比个高下,但对启发与养成一生的学习乐趣毫无帮助,只能让大家在害怕输在起跑线的阴影笼罩下,反而看不到学习过程这一片美丽的学问森林。
而芬兰人善于运用先见林,再来看树的方式,能让孩子在最初看到事物和学科的大致面貌,从而点燃他们持续学习下去的兴趣。当他们养成持续学习的时候,老师们再将需要专研的“树”一一经过整理后循序地教导给他们。
当然,没有一种教育方式是完美的,但是不同模式带来的苦乐程度以及效果是否最大化是不同的。
拥有跳出琐碎细节看全局的能力能够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