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谈解法 启思明理——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案例反思 - 草稿

案例:

解二元一次方程组

一、设计适切问题    符合学情课标

师(指着板书的二元一次方程组):观察二元一次方程组,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看到什么说什么?(学生不语,可能不明白问题意思,又补充)——两个方程中相同的未知项系数存在怎样的关系?

生1:两个二元一次方程都含有相同的一项y,含x项的系数呈倍数关系。

生2:方程右边的常数都是正整数。

师:同学们观察仔细,发现两方程的特点真不少。它们间的关系实质是相同字母系数间的关系。

反思:设计适切问题,创设情境导入新课,非常重要。适切,给出问题要具体明确,适合学生认知水平。如果抛出问题笼统模糊,学生很难作答。如上个方程组中的两个二元一次方程特点,改问:相同字母系数关系怎么样?比笼统地问“观察二元一次方程组,发现它们有什么特点?”,便于思考回答。设计适切问题,了解学情与课堂目标,具体有针对的设计。

二、相机引导思考    认识加减消元

师: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是经过系列变化,最终求得两个未知项的值,两个方程的公共解(板书出最后的一对数值)。那么怎么变形得到呢?中间空白就是大家转化过程。(学生不语,又补充问题)两个方程怎么运算,才能由含两个未知项的等式,变为只含有一个未知项的等式?老师左右手放在两个方程上面,做“二合一”动作。

生1(抢先答到):把两个方程相加减,消去含y的项——

师:怎么相减?

生1:左边减左边,右边减右边。

师:这样相减,有道理吗?

生1:等式基本性质呗。

师:大家听明白了吗?(同学还是不言不语)。等式基本性质怎么说的?(齐答后)左边减左边,右边减右边,等式仍然相等。譬如3=3,6=6,两边分别相减,等式仍然成立。

学生点点头,若有所悟,原来如此。老师趁机表达,这就是减法消元法,将二元一次方程组,转化成了一元一次方程,大家都会做的题了。

反思:怎么自然地引导学生,学会用加减消元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教师不直接传授解方程程序性知识,而是帮助学生观察分析给定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特点,运用转化的思想方法,理解加减消元法的必要性,学生为自己的“发现”而自豪,并不觉得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是枯燥无味的事。从而由被动接受性学习,转变为积极主动学习!

三、规范解题过程    轻松搞定加减

师:加减法解题,怎么书写表达?先来看看两个方程合并成一个方程,怎么来的?(加减得来的)为了简明表达步骤,给原来的方程起个名字,叫圈1、圈2,二者相减的表述,是不是简单明了?求得未知数值,再代入圈1、圈2,求得另一个未知数的值。最后,明确答案。

同学们一学就会,脸上显示轻松自信的笑容。

反思:理解解决二元一次方程组加减消元法,再编排写法步骤顺理成章。学生没有“被”学习感觉。这种一学就懂,一学就会的解法,来自于对教材创造性解读,对学情的充分把握上。钻研教材,把握学情,大有学问,为我们一线教师可为。如此,走出教学高原期,在教学专业发展上,获得持久的发展动力,很有作为。

你可能感兴趣的:(趣谈解法 启思明理——加减法解二元一次方程组案例反思 - 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