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生

人到中年,开始思考一些简单的问题。譬如读书,我为什么要读书呢?我读了多少书呢?我今后还会读哪些书呢?

我的前半生,真正用来读书的时间并不多,我指的是学习之外、工作之外的书,也可以说是闲书。然而只要投入地读,每天花时间读,数量也还是可观的。我不知道那些大学者读多少书,应该是很多吧。

高中之前,我几乎没读什么书。那时书少,碰到一本武侠、言情类的书,我如获至宝,用心读完。少年时读《射雕》真的是一种享受。我的高中同学读武侠小说竟到了痴迷的程度,影响了学业;有的走火入魔,中途辍学。读琼瑶的小说,憧憬着美丽的爱情故事。能看到的大体就这类书,纯文学类的书不多见。现在的孩子,想看什么书都有,然而痴迷于读书的孩子不多。

上了大学,才知道世上有那么多的好书。我读的是中文系,老师讲到那一块的文学,我们就想方设法找这方面的书来读。讲到庄子,就到图书馆借《庄子》,讲到司马迁,就到图书馆借《史记》,大体是这样。

文学史毕竟不能满足我们的胃口,我们要看更多的作品。老师会向我们推荐一些好书,我们自己去借或买。同学之间也会交流信息,说哪本书好,值得一看。

我的许多闲暇时光就是用来逛书店。

我在高中听说有《简·爱》这本好书,可惜没看。上了大学,我拿出零花钱去买了一本《简·爱》,同时买的还有一本铁凝的小说《无雨之城》。看完后,同学争着来借。

友人邀去连云港玩,在新浦街头闲逛,感受陌生城市的魅力。到一家书店看到许多好书,欣喜不已。挑了一本《泰戈尔诗选》和余秋雨的《文明的碎片》。因为此前已经看过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很喜欢,所以立马买下这本。尽管有些作品重复,但我不在乎。以后,凡看到余秋雨的作品我全买,《行者无疆》、《千年一叹》、《霜冷长河》、《山居笔记》、《笛声何处》等我都买了并且认真看了。本科毕业论文我写的就是余秋雨,题目叫《当代中国的良心》。导师对论文比较满意,给了个“良+”。

有时候为了找到一本好书,我会跑遍全城。我的一个好朋友向我推荐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跑遍了淮阴几乎所有的书店就是没有,很失望。这本书现在买很容易,我不知道当时为什么买不到。

学习现当代文学史,知道高邮的汪曾祺写的散文、小说很精彩,迫切想找来看。书店也只有他的散文集、剧本集,就是没有小说集。到其他书店我也注意看,就是没有。不知道是不是其他人也喜欢,早买走了。到图书馆看杂志,看到汪曾祺的小说,总是先睹为快。一本好书比美食更诱惑人、吸引人。

到南京游玩,在新华书店门口看到有名家签名售书,这样的机会难得。我跟同学挤到前面去买,原来是沙叶新和刘心武签名售书。我们对沙叶新不了解,读过刘心武的《班主任》。我们买了他们的书,请他们签上名,高高兴兴地走了。

一段时期,我很喜欢俄罗斯文学,尤其是屠格涅夫、契诃夫的作品。我买了他们的作品来看。屠格涅夫纯净的语言,生动的景物描写,优美、凄婉的故事打动了我。我学习他的写景方式对周围的景物进行描写。契诃夫的短篇小说讽刺性强,语言幽默风趣,同时又有一种淡淡的忧伤。许多作品的故事情节我至今仍记得。

对我来说,读书什么场合都可以。

等车,在候车室我读书。傍晚,坐在草坪上读书。晚上,坐在图书馆读书。

经常买书,渐渐的宿舍的墙壁上的书多起来,我也引以为傲。睡觉前,抽出一本来看上几页,来了倦意,脱衣就寝。小时候没看过《唐诗三百首》,我借到一本后,睡觉前看上几首,并有意背诵,这本书陪伴了我好多夜晚,很享受那种意境和感觉。

劳动周我们值班,在宿舍值班室我认真看一本同学借给我的池莉的小说集,一直看到深夜,记得有一篇叫《绿水长流》,其中的情节还记忆犹新。

暑假,我在同学家玩,门口有一棵柿子树,树荫浓密,我们在树下看书,微微的风吹来,凉爽怡人。同学也是喜欢看书的,他拿了一本格非的小说集给我看。我知道格非写过《欲望的旗帜》,我的老师也推崇他的作品。他的作品受拉美魔幻现实主义文学影响较深。在那样一个下午,我看了他的许多短篇,沉醉在他的故事之中,为他的叙事方式所折服。后来我还模仿他的写作方式写过一些东西。

读书丰富了我的人生。它让我的精神世界不一样。平时没人跟我谈论读过的书,但只要有人愿意谈,我是能谈一些东西的。那些难读的书我也读了,比如乔伊斯的《尤利西斯》,比如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比如福克纳的《喧哗与骚动》。哲学类的书我也看。精神困惑时我向哲学求助,我看过老子和庄子,看过尼采和叔本华,看过周国平。美学类的书我看,我曾认真看完李泽厚的《美的历程》。戏剧我也看,我看过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看过歌德的《浮士德》。

好长一段时间,我一年只看几本书,这是不应该的。我要重拾书本,坚持读。世上还有很多好书我没有读,我不能辜负它们。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