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贤
有些人是天生的人生赢家,很容易就有了别人梦寐以求的一切,这不是了不起,这只是幸运罢了,还有一些人,他们的每一点进步,都需要靠自己努力奋斗得来,努力让自己一天天变得更好,这是一种了不起,是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得了不起。
卡尔维诺曾说过:“世界先于人类而存在,而且会在人类之后继续存在,人类只是世界所拥有得一次机会,用来组织一些关于其自身信息的机会”,存在的意义也许就是让世界通过你的自我发展,变得更好。
改变是一种选择,不改变也是一种选择,选择要基于当前的事实,而不是头脑中的理想,我们要选择的,不是未来的结果,而是此时此地的行动,不是思考“谁对谁错”,更不是一味责怪自己,而是思考“有没有用”。
人不是根据现在的生活去选择合适的应对方式,而是会根据熟悉的应对方式来构建现在的生活,所以只有改变应对方式,才是真正走出了心理舒适区,当你去做一些不一样的事时,你就去到了重大假设之外的世界,这是一种更加深刻、更有意义的旅行,因为在那里,你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如果我们有意识的在某一特定空间里只做某一类事,那这个空间就有了记忆,这种记忆和气氛会调动我们做那一类的事情。比如在自己卧室只学习,而看电影上网时去别的房间,就会让我们在卧室时更有动力学习。
越是自责,一个人越容易放纵自己,正真的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对自己提高要求,而在于高要求的背后,究竟是你对自己的厌恶,还是爱和期待,只有后一种会给自己带来动力。
不要太执着于自我,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根本不重要,你跟世界的互动才重要。
一件事的发生,其实有很多因素,如果我们把事情绝对化成都是别人的错,就会有很多愤怒和指责,如果绝对化成是自己的错,就会有很多内疚和自责。
防御型心智模式是把人生看作是一个有限游戏,把一时的挫折当作最终的结果,因而想尽办法避免失败或犯错,可我们的人生更像是一个无限游戏,错误和挫折并不是游戏的终点,而是游戏的一部分,无论我们遇到什么,游戏总还在继续,而我们所能做的,是想想从暂时的挫折和失败中积攒了什么样的游戏经验,然后给自己加满血点,整理装备,重新出发。
努力控制我们能控制的事情,而不要妄图控制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第一步,是思考担心的事情里,哪些是自己能控制的,哪些是控制不了的,并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能控制的部分,第二步,把能控制得部分找出来,并作成计划,努力把它做好。
此外,要有近的思维,就是关注真实的、正在发生的、近的事情,在用远的语言时,我们总是先判断事情的结果,评价一件事有没有结果,再决定要不要做,可是很多时候,一件事有没有用,只有做完才会知道。
倾听的要诀,就是要知道很多事其实你并不知道,偏见就是一种思维的休息,确定是改变的大敌人,有弹性的思维,总会有不确定的部分,这也为改变留下了空间。
其实并没有一个单独的自我,每一个关系里都有一个不同的自我,不是个性,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决定我们的想法和行为,如果我们表现出自己不想要的行为,那不是我们个人的问题,而是我们所处的关系出现了问题。
比如说,有些人觉得自己很自卑,可是假设在某段关系中,有人真诚地相信他们、赞赏他们,他们也会很自信,从关系的视角出发,所谓的人格或者个性,不过就是人在某一特定关系中的行为、语言和情绪表达方式,是所处的关系,而不是个性,决定了人的行为,同样,也不应该轻易指责别人为什么有那么古怪的个性,而去理解什么样的关系让他表现出这样的行为。
角色的本质,是人和人在关系中产生的一种行为期待,是关系里的人共同达成的隐性契约,如果我们和别人相处时感到一些不舒服,就要思考,是不是我们自己的位置或角色有问题。
既然自我是关系的产物,那么自我发展就取决于如何构建有利于自我发展的新关系,自我是在关系里发展出来的,如果没有丰富的关系,就很难发展出丰富的自我。
关系里人的行为是相互塑造的,根本没什么明确的因果,也没什么明确的对错,也没有好人、坏人,如果你一直在考虑对方应该怎么做,你就在试图控制你控制不了的事情,而唯一的办法,就是把注意力放到自己身上,做自己能做的事让关系有所改善,也不管结果会如何,而因为你是系统的一部分,通常情况下,你有了改变,对方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
即使是最亲近的人,我们都要承认,我们跟Ta们是不同的人,每个人,都只能对自己的生活负责。
人就像某些动物一样,长大到一定程度后,需要把原有的壳脱掉,才能继续生长,这可以是旧的工作、旧的关系、旧的习惯,自我发展是通过自我的打碎和重构,从旧阶段过渡到新阶段的过程,同样,转变的本质,不是外在的新旧更替,而是内在自我的重构,自我发展是需要空间的,我们只有先结束,先放弃,才能为新的发展腾出空间,包括环境的脱离,身份的脱离和目标的脱离。
有时候,我们得学着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趴,承认失败,才会发现,原来可以换个地方重新来过,放弃并不比坚持容易,它同样需要勇气,生命总是会为自己寻找出路,无论前面的阻力看起来有多强大。
工作不仅是我们参与社会的途径,也是塑造自我,体现自我价值的途径,每一个职业背后,都有一个自我,而真实的自我,是我们在寻找和选择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一段关系逐渐走向结束,一定是有原因的,如果两个人真的不合适,那结束未必不是好的选择,如果你正要结束一段关系,可以提醒自己,你失去的并不是一段完美的关系,无论你把它想得多美好,它都不是,并且,结束并不意味着消失,关系会一直存在,只不过,以前是我们存在于这段关系中,现在是这段关系存在于我们心中。
把选择当作自我探索的契机,最应该问的问题并不是当前决策的各种利弊,而是:“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自我的形成不是一个发现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选择就是这个过程的第一步,而后面的很多步,要等我们先迈出这一步才会知道。
挫折背后都带着珍贵的礼物,这种礼物是来自我们对挫折的适应,如果没有这种挫折,我们就不会发展出适应这种挫折的能力和智慧。
如果我们秉持的是挽救式故事的想法,在遇到困境的时候,我们自然就会预测,自己会逐渐走出困境,从中学习到人生智慧,我们可以重新赋予事情以意义,把它变成另一个故事。
我们能把自己从事的工作镶凯进自己整个的人生故事里,让它变成整个人人生故事中一部分。
或许生命也不是最重要的东西,人生的理想才是最重要的东西,因为只有实现了理想,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留下更多痕迹。
如何整合自己的人生,第一种,是回顾自己的人生,并找出一种意义来源,第二种,就是把自己纳入更大的人类群体中,把自己看作是某种演化进程的一部分,佛教认为,人痛苦的根源是把“自我”看作是一个实在的东西,因此产生了对自我的执着,觉得自己的快乐、痛苦、需要、欲望都是重要的,人生的各个发展阶段,也是一个走向“无我”的过程,通过不断扩大自我的社交半径,通过建立亲密关系、投入职业、关心下一代,通过把自己交付出去来实现的。
我们的房子、财富、社会地位,我们的眼镜、手、身体,我们的亲人、子女、朋友,我们所珍惜的一切,都不是我们的,包括我们自己,它们只是命运女神借我们暂用一下。
斯多葛学派的哲学家在一天开始的早晨,会把这一天当作人生的最后一天,这能让他们获得平静,并让他们对平常的日子充满感恩。
纵使落日转瞬即逝,也无法消解那刻的美,生命的有限性让我们意识到自己所在的每一刻都那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