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你停滞不前

在接连摁掉N个闹钟后醒来,花了几分钟收拾和洗漱便出门。路边的早餐摊冒着热气。十字路口满是来来往往的车辆和络绎不绝的行人。大家都为自己的生活开始各自忙碌着。又是平凡普通的一天啊。生活在一如既往的重复着。

踌躇满志告诉自己要好好爱这个世界。可又在激不起一丝波澜的平淡日子里被消磨了心气儿。我洞悉并观察着这一切,也对自己的近期的心理状态分析了一番。

结论就是,之所以对自己定的计划总是拖沓,是因为害怕。

害怕让我不敢往前迈出一步。在还没开始前就给自己各种失败的心理暗示,所以还没开始就已经被内耗的筋疲力尽了。

我到底在害怕什么?

看了《终身成长》这本书,我从中找到了自己害怕的心理源头。

里面讲到了两种思维模式。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一种叫做「成长型思维模式」

固定型思维认为能力是天生的,是固定的,是努力所改变不了的。

拥有固定型思维的人通常对努力不屑一顾。认为努力会成为证明自己能力的障碍。

成长型思维则认为能力是可以改变的,是可以通过学习培养的。

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在遇到挫折和困难的时候不会轻易否定自己,而是从中汲取经验和养分,争取下次做得更好,他们会让自己处在不断成长的状态中。

显然是固定型思维限制了我,我不敢作出改变,是因为害怕即使努力也收获不了我想要的结果,但如果一直不努力,那我就永远有借口跟自己说:“我本可以"。

我宁愿保持原地不动,也不愿意推翻这种“我本可以”的设想。因为一旦努力了,我就再也没有借口说:"我本可以”了,我不能接受被证明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天赋。这个才是害怕的心理源头

看书的好处就在于,自己理不清楚的事情,作者总能给你理清。当自己的潜意识跟书中的观点达成了共识。你就会觉得作者真是太懂自己了。纵观我一路来的成长,原来我一直处于固定型思维中。这个发现让我很震惊。

上学的时候,大家普遍对看似不太努力就成绩优异的同学有好感,认为他们是聪明的。而对那些付出很多努力才换来好成绩的同学不屑一顾,认为他们之所以成绩好是因为很“努力”。而自己如果也像他这么努力成绩一定比他更好。

在我的印象里,我的成长环境中,从来没有人觉得努力是一个可以拿出来称颂的品质,相反,大家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聪明甚至会表现得不那么努力。努力成了一件无法说出口的事情。当被人说很努力,那一定不是在夸你,潜台词是你不够聪明。

当时虽然知道这种现象不好,但是处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中,怎么能不受影响呢。当时的我也觉得努力是一件羞耻的事情。以至于做任何事情,都不敢太用力。因为我坚信,如果做一件事情需要很努力那会证明你不够聪明。

结果可想而知。这种固定型思维限制了我的成长。一方面洞察出它的危害,一方面又相信它,于是,我就一直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来回撕裂着。

直到近几年,随着间接接触到一些不同的人,我才知道,有的人是以努力为荣的,他们甚至可以大大方方的说出“我不够优秀,但是我很努力”。努力对于他们来说是一种夸赞。他们会因为被别人夸努力而发自内心的开心。

我才惊觉的发现,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环境里成长出来的人格。前者是明显的固定型思维,后者是成长型思维。

环境给人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除非你一出生就自带健全的人格和永远独善其身的能力。但思维模式同样是可以培养的。

当做一件事情失败的时候,我可以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可以继续努力,努力是一种积极的力量,也是一种可以让自己散发魅力的品质。

当不被看好被质疑的时候,我可以把告诉自己,没关系,我可能确实有很多缺点,但是我一直在成长。

不要被固定思维限制住了,那样只会让自己停滞不前,永远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

将自己放入成长型思维模式,不轻易去否定自己,不担心在别人面前暴露缺点。更不害怕努力。所有的挑战和障碍都是你可以汲取的养料。你可以一直在处于成长中,处于成长状态中的你不会想要试图向别人证明昨天的你的能力怎么样

记不清在哪看到的一句话:“人生是一个接近的状态,是一个形成的过程 ”。大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下次还害怕不敢迈出第一步时,告诉自己,即使是慢慢来,也比什么都不做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是什么让你停滞不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