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有口皆碑

        突然发现有很多成语,自己只是大致地了解它的意思和褒贬色彩,对于它的来源或真正语义,似乎了解的并不清晰。如成语“有口皆碑”,印象中的模糊意思是指某个人或某件事受到了众人的夸奖,字面意思也比较鲜明:有口即成碑。比较通俗易懂。

        想到了臧克家的诗《有的人》:“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然而“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所以只有人民用口立成的碑,才能如“春风中的野草”,生生不息,代代相传。百度了一下这个成语的出处(粘贴了过来),出自宋普济《五灯会元》卷一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 虽没听过这句诗,但字面意思还是与诗歌《有的人》相应照的。

        今天是在读陈忠实的《白鹿原》中看到了这个成语,作者形容小说中的朱先生,当白鹿原发生饥荒,朱先生被派遣负责赈灾粮的发放,一箪食、一豆羹全部献给了灾民,不私收一丝一毫,因此饥荒过后,百姓感念于朱先生的恩德,为他树立了一块“功德无量”的牌匾,却受到了朱先生的拒绝,他说他不需要这些华而不实的虚礼,因此,县长称他为“有口皆碑”。他是封建时代的读书人,随着科举制的废除、清王朝的覆灭,在国共相争的战乱中,他选择了归隐,安于一方书院,撰写县志,在这看似生不逢时的年代默默彰显着自己的价值。在他身上可以看到孟子所倡导的“浩然之气”,做事光明磊落、坦荡无畏,颇有君子的风度,所以才能使白鹿书院在这战火纷飞的年代里成为最后一方净土。正如他所说,书院之中无派系、无权谋。

你可能感兴趣的:(成语—有口皆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