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心莫如静心,静心莫如读书。”现代社会,人心浮躁,做事往往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如果在这浮躁的年代,读一本好书,便能让人避开尘世的喧嚣,氤氲在浓郁的书香中,给人以静谧,给人以灵动。
开卷有益、读书增智,读书的益处人人皆知,但能够静下心来把一本书认真读完,甚至把读书作为生活方式,依然是少数人的坚持。
读书是一件需要静心的事情,如果没有静心,读来便会感到疲惫,无法理解书中的精髓。
人只有在静下心来才能读好书、读懂书,才能在书中觅得一处精神世界的桃花源。
然,读书更讲究环境与心态,静心既是读书的前提,亦是读书的结果。
静心的读书,需要有一个安静的环境。只有在安静的环境下,才能够专注地阅读;只有在静心的状态下,才能够真正地获得阅读的乐趣,感受到书中的精神世界。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读书人,更应秉持一颗淡泊之心,虚其外,而实其内。看淡外在,专注内心,才能收获真正的快乐。
而那些读着读着就心猿意马,三心二意的人,注定是读不好书的。
读书,须要耐得住寂寞,守得了孤独,才能真正读懂古人所言,醍醐灌顶,豁然贯通,最终抵达极高的精神世界。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在一个雨雪飘飞的夜里,周围静谧而安详,空气寒冽清新。
夜深了,诗人独自坐在空堂之中看书,夜太静了,连打更的声音都听不到了。
门外,不知何时,春雪已经停了,天空中,一弯残月挂在半山,门前的小溪已经结成了冰。
春雪落,春雪停,在这样静谧的夜里,诗人在柔和的灯光下读书,或许,头脑会比平时更加神清气爽。
外面的世界一片安静,仿佛只剩诗人自己一个人。或许只有这夜晚的春雪才是诗人最好的朋友吧!
在这万籁俱寂的初春之夜,一个人读书,或起来看看门外清冷而美丽的风光,也许有一点儿孤单,却也觉得自在,闲人自有清趣。
周弼的这首小诗,宛如一幅寒夜中的温馨画卷,寒夜里、孤灯下,一个全神贯注读书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
雪后月出,山峰显形,溪水成冰,读来冰清玉洁、明朗雅致,颇有诗情画意之美感。
周弼:宋代诗人,字伯弜,今河南汝南人,祖籍今山东汶上(曲阜)。
他是周文璞之子。与李龏同庚同里。宁宗嘉定间进士。曾任江夏令。十七年(1224)即解官。
周弼诗书画皆工,尤擅画墨竹。周弼也曾入朝做过官,不过后来他辞去了官职漫游于东南各地。
诗人心性豁然,在某日读书时,瞭望天空明月,不觉时间已过,写下此诗,以表心意。
《夜深》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宋·周弼
赏析
这是一首即事成咏的小诗,描写诗人雪夜读书的情景。
题目用“夜深”而不用“夜读”,可知其侧重点不在于写读书,而在于写读至夜深时分周围环境给予自己的感受,这种感受,实际上又从侧面表现了专心夜读的意趣。
虚堂人静不闻更,独坐书床对夜灯。
开头两句的意思是,厅堂宽敞人声寂静听不见打更声,独自坐在书床深夜读书面对孤灯。
一二两句,首先从室内氛围写起,然后点出读书人。“虚堂”、“人静”、“不闻更”,都是“独坐书床对夜灯”的读书人的感觉。
按正常的顺序,应是“独坐书床对夜灯,虚堂人静不闻更”。现在倒过来,先写感觉,后写感觉的主体,正是为了突出夜深人静的环境氛围。
诗人独坐书床,灯下苦读,不知不觉已到深夜,竟连更声也没有听到。
短短两句,紧扣题目,把深夜室内的景象给写尽了。
门外不知春雪霁,半峰残月一溪冰。
最后两句的意思是,不知不觉门外一场春雪已经放晴,半山摇着残月溪流变成了一溪冰。
三四两句,诗人宕开诗境,转换空间,由室内而“门外”,妙在避实就虚,另辟新境。
门外,不知什么时候,春雪已经停了。远望天空,一弯残月挂在半山;近看门前,一溪流水悄然成冰。
这一切都是在诗人夜读时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暗示时间的推移,夜读已久。
“不知”二字,如实地写出诗人久读后起身开门四望的瞬间感受,也透露了诗人夜读后安恬自得的心情。
周诗写的是宁静安适的心境。一、二句写诗人独坐灯下苦读,不觉夜深;三、四句用“不知”室外景色的变化衬托了诗人夜读时的投入和专注。
备注 :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部分诗词释义及赏析资料选自《古诗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