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观己——关于“如何听评课”,意犹未尽的记一下

真的是快节奏的工作与生活。

午餐胡乱扒了几口菜,连忙到班上批阅两个组的作业。然后就到了12点50分。

去办公室拿上听课本,一路小跑上楼。一双平底鞋,去年很合脚,现在却有些跟不上我的步伐,真有种“摇篮”的感觉。

我掐算了一下应该有25人参会,1点时参会人数是15人。所以将每个人分享的时间定为2分钟,后来陆续来了几位,每人2分钟的时间就有些捉襟见肘。

以上是开场的废话。

让参会的老师思考这两个话题:怎么听评课?如何组织教研组内老师听评课?然后每人2分钟分享。2分钟能说什么呢?那就是说干货,不做阐释。计时开始分享,记录一些意犹未尽的分享。

——目标达成度,学生的学习方式、关注学习成效

——组内老师听课后提改进建议,上课老师制定行动计划,排出跟进时间表。

——评课前先听上课者说上课意图,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听课前要做准备,收集相关资源、看教案和评分细则。

——是否关注全部学生,是否与学情结合

——关于教师素养和学生素养

——听课时,思考自己如何设计这样的课,“如果我来上,我会怎么上”

——带着学生的身份去听课,成立小范围的易操作的课堂教学研讨共同体

——听什么评什么,有针对性结合,主题一致

——关注板书结构和层次,重难点

——组长有计划去听不同层次老师的课

——教材解读是否到位,核心问题是否准确,效果达成度可以用做练习或学生访谈的形式进行,固化成果

——让一位较为成熟的老师上课,帮助大家一起寻找课感

——听课前分工,带着不同的任务去听

——分析学生前期学习情况

——将听课本记好,建议随堂产生(有的老师用双色笔值得提倡)

——综合全组教师,分上单元不同课或者进行同课异构

——看班级氛围

——让老师产生听课需求

——善“记”、善“赏”、善“建”

以上是我从记录里拎出来的一些观点。每人两分钟发言,要真正做到言简意赅,也是需要修炼的。

最后分享的老师,将前面老师的观点画了一个思维导图,进行分析。这也是一种不错的学习方法,善于从别人的发言中寻找到一种关联,进行架构。

现场时间很紧迫,所以把我没说出来的话在这里呈现:

——看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和谐融洽,看学生回答完问题是等着老师评价还是全班学生主动参与评价

——看教师是否有教学机智,是否能够灵活又艺术地处理一些现场生成问题

——看教师是否关注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

——看教师的教学设计与实施是否给了培养学生思维品质(主动性、灵活性、深刻性、批判性、创造性)的空间

——看课堂的人文关怀,而不是只装着学科知识

——每次听课,用框架结构图来记录,培养自己结构化的能力

“如何听评课”这个话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网络上名师们聊这个话题的也比较多。我比较喜欢程红兵校长的《品味课堂:在听、评课中促进专业成长》。整体上来说很全面,因为从不同的维度进行了分析,既有诗意的描述,也有定性的分析。

正如宋校所说:听评课之前,我们心里一定都装着理想课堂的模样。而平时的教研活动,听评课有时会流于形式或者碍于情面,那是因为评课的对象没有弄清楚,评课的对象是“课”,是此时这个老师和这个班的学生一起呈现出来的这节“课”,并非这个上课的“人”。再者,评完不能给人家一个简单的好与坏一纸鉴定书了事,上课的人更想听到的是你给他的“课堂重构”的建议,所以你觉得某个环节的处理方式还可以再改变,那需要你进行重构设计,要不然你就是“站着说话不腰疼”的那类人。

教无定法,但教要得法。听课也如此。听也要得法,这个法就是“观照自己的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学生立场、教材处理、板书设计、眼中看到每一个人等等。

“听他人的课,上好自己的课”,听课听己也观己。

你可能感兴趣的:(听课观己——关于“如何听评课”,意犹未尽的记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