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短评

数年前,我在做对外汉语教学时,本来欲在网上买一本北师大丁崇明教授的《现代汉语语法教程》做参考,结果商家发了一本陆俭明先生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过来。抱着“不看白不看,白P谁不P”的心理一翻开,瞬间感觉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并且在日后反复去读:原来汉语语法研究既可以严谨有序又可以妙趣横生,既解决问题又产生问题,推动着人不断去思索。所有对现汉语法感兴趣并且想做研究的学生当读此书。

在刚上大学时,我是对汉语语法不感兴趣的。现代汉语那一套句法分析大抵已经消磨了我的兴趣,我对“王冕死了父亲”、“咬死了猎人的狗”、“台上坐着主席团”以及“吃了他三个苹果”不能说深恶痛绝起码也要敬而远之;至于词汇呢,起码得先解决构词法的基本理论问题,跳出用语法研究范式和语法关系解释构词内部问题的桎梏;唯有语音,尤其是实验语音学,是我认为最能用现代科学实验手段来进行量化研究的内容——前提是,别让我去看IPA……

当然,最初的种种不成熟的想法,后来都随着学习的深入逐渐改观或烟消云散,即便到现在我都基本不做语言学研究了,但很多想法大多都变成了“这个问题,目前没有定论”、“从某个角度来分析,它是这样的”、“它背后隐藏的方法论与分析程序是……”、“可以使用数据分析的方法”、“XXX的理论是……”或者“净瞎鬼扯”等。

本书一些问题非常具有启发性,引用广博,叙述清晰,理论多元,论证详细,语言平实,有例外会列出,虽然一些问题暂时还得不到解决,但总体而言是十分优秀的现汉语法研究教材。

比如本书中说“词类是概括词的分类,而不是个体词的分类”,这背后其实隐藏的就是分布的观念;再引申引申,就是要解决个别分布、总体分布(语法性质)和区别性分布(语法特征)的关系。这样你看什么“名物化”、“依句辨品、离句无品”之类的说法,思路就清晰了;

又如讲“各家词类数目多少简析”,词类系统实际是个层级系统,划分所得到各个词类并不是在一个平面上,就知道各家分类的分歧跟细分的程度有关。那么,胡本《现代汉语》划分成13类,黄廖本《现代汉语》划分成14类,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分为15类,这不是什么根本上的分歧,充其量就是名词、形容词或者助词要不要再细分的问题;如此就不会被现代汉语教程这种只讲现象不讲原理的教学语法搞得很迷惑,非要怀疑存在阴谋论;

而从书名上就可以看出来,本书不是语法教程,而是语法“研究教程”,主要讲的更多的是研究方法与应用这些方法进行实例分析。本书所阐述的一切方法,层次分析,变换分析,语义特征分析,配价分析,语义指向分析,语义范畴分析,以及形式学派,功能学派,认知学派的分析思路,简单概括起来是在做两件事:第一,说明现象进行分析;第二,阐明原因进行解释。在此过程中,这条路走不通的,就走那条路,所谓“你们东厂干不了的我们西厂干”,总有一款研究方法适合你——像层次分析法就干不掉那条“咬死了猎人的狗”;

比如那个时不时就被拉出来说“你爹shi了”的王冕;语法研究上先解决了主谓语的问题,然后用语义指向分析还是配价分析都能拉出来说道说道;再后来沈家煊先生写过关于语言主观性的文章(主观处置句,主观得失句和主观认同句),认为这句话其实就一种主观得失句。这就是旧问题带动新问题,解决问题又产生问题,推动着研究者不断再去思索;

或者不管风吹日晒打雷下雨总是在台上坐着的主席团;用语义特征分析,用变换分析都行(尤其我觉得朱德熙先生简直就是把变换分析法推演到登峰造极,看得简直心潮澎湃);只要主席团还在,你完全可以在上面把形式学派语法分析思路、功能学派分析思路和认知学派的分析思路通通应用一遍……

要是再对此书干吹硬捧那有点尴尬,我只讲两件小事情:

一,以前考博还没有那么卷的时候,国内TOP20高校里的某些学校的语言学语法方向考博题目,曾经直接出现过诸如“词类划分的问题是什么?你怎么看”、“变换分析的平行性原则”、“对比XX分析法与XX分析法的特点与不足”、“什么是配价语法”等等相关题目(现在可能卷到考研里去了),读本书,能很实际地解决这些问题;

二,我曾在某学院学报上读过一位硕士生的论文,大体讲的是汉语语法研究方法综述,基本内容简直可以说是生吞活剥了本书,这论文竟然发出来了……(听懂掌声)

我个人觉得目前一些学生在语法学习上存在两种不好的趋势:要么是不愿意读专业相关书籍,视野比较狭窄,能读完黄廖本的《现代汉语》就算刻苦了,能认真学习《语言学纲要》那就是相当勤奋了,至于其他的东西,再说吧;要么就是眼光放得极高,小现象大理论,动不动就想搞个大新闻出来,不肯扎实地夯实基础理论,把现象的解释做得十分复杂,或者干脆搞得像玄学——看看这本书上的一些实例,现象解释,设想大胆,论证丰富,具有一种明晰的美感,这种美感应当是做语法研究时所追求的对象之一。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