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明哲学导论《大问题》尝试学习4

    第四章:实在的本性

              开篇问题

1.下面各项的真实度有多少?用一个1到10之间的数给他们打分,10代表最真实,1代表最不真实。

坐在你身边的人(10)你所做的椅子(10)

上帝(1)天王星(5)贝多芬的音乐(9)

你昨晚的头痛(8)人权(5)电子(2)

你梦见的(7)天使(1)数7(10)

水(10)冰(10)爱(9)美(6)

基因(7)相对论(6)爱因斯坦的大脑当他还活着的时候(8)爱因斯坦的思想(7)

你自己的心灵(8)红色(10)

你心中的红的感觉(8)虚数(6)

NFL美国国家足球联盟(10)

你自己的身体(10)你的灵魂(8)

2.你是否相信地球是平的并且静止不动,而恒星,太阳,月亮和行星都以较为规则的轨道绕地球运转,如果不信那么理由何在?

    我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走。现代的科学技术已经充分证明地球不但在自转,而且在公转,所以不能说地球是静止不动的。也不能说他它是平的。再深刻一些的充分的理由我也不知道。

3.如果森林中有棵树倒了,周围没有一个人听到它会发出声音吗?为什么如果没有一个人曾经听见过或触摸过这棵树,那么说这棵树是实在的是什么意思呢?

  它肯定会发出声音的,别人听到听不到是一回事,不发生是另一回事,并不相互影响。没有人见过、听过或触摸各过这棵树,并不能说明它不存在,说这棵树是实在的意思就是它存在的意思。

4.宇宙本身有没有目的?如果有,这个目的是什么?如果没有,那么宇宙是否就像某些现代哲学家所说的,只是一个由运动的物质——遵从物理学定理运动的离子和电磁场——组成的宇宙?

我认为宇宙本身没有目的。我也赞同现代哲学家的观点。


                  实在的世界

  我们关于这个世界所相信的绝大多数内容都是基于信念的。今天,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都相信,实在是科学家所描述的样子,没有谁曾经见过或感觉过一个原子,也极少有人见过我们太阳系中最远的行星。在过去的大约300多年里,当科学尚未完全主宰我们的实在图景时,关于这个问题的回答是上帝。按照这种观点,上帝是最终的实在,物质的宇宙仅仅在由上帝维持存在的意义上才是实在的。在过去的几百年里,真实的东西是灵魂、天使以及其他精神存在,无论它们能否被观察到或为科学所检验;而在我们大多数人已经接受的现代科学世界观看来,实在的东西是物理的宇宙,像数、精神、心灵、灵魂、天使甚至上帝这样的非物理的东西至少是可疑的——如果要相信它们,就必须以某种方式对其加以证实,最好是通过这个物理的宇宙来证实。于是心灵之所以可信,是因为它解释了为什么不同的身体如此这般的行动;信仰上帝之所以能够被辩护是因为——比如说——存在着所谓设计论证,它是从物理宇宙的复杂性出发的。所以你可以看到 ,开篇那个什么是真实的问题,也许有两种不同的第一原理,一方面是诉诸科学,另一方面是诉诸宗教。当然,一个宗教信徒仍然可能相信科学,像帕斯卡、莱布尼茨、康德这样的哲学家都即使宗教信徒,又是科学家。但对于宗教信徒来说,宇宙的秩序首先是上帝的无限智慧和至善的一种标志。而对于科学家来说,最实在的东西是那些最可触、最可测量和最可检验的东西。

                  什么是最真实的

  在开篇问题1中,有些人会认为最真实的东西是椅子、身体、人等;有些人会持一种更偏向科学的观点,认为最真实的就是科学所发现的那些东西,比如电子、基因等;另一些人的思路则更具精神性,他们把上帝和灵魂排的最高;还有一些人总是把人当做最真实的。大多数人感到最困难的是像贝多芬的音乐和数7这样的东西。对实在进行思考的全部目的,就是以某种方式区分出世界上哪些东西是最基本的和最无可置疑的,哪些东西不是。

  1.现象背后的实在。

  原始神话猜想这个世界背后隐藏着精灵、魔鬼、神和女神;科学认为是原子、电子和电磁力;基督教则用上帝和只能为一部分人隐约感到的一个精神世界将其充满——正是那个永恒的世界,而不是这个浮云掠影的世界,才是远为重要的。

2.梦、感觉和理性:什么是真实的?

  不同的本体论对于真实的理解是非常不同的。例如在古代有人就认为梦中所发生的事情在某种程度上要远比清醒的时候更真实。我们也想当然的认为自己的感觉是最可靠的知识来源,并且会把我们的亲眼所见当成相信某种事物的理所当然的依据。直到大约三百年前哲学家和科学家还是更信任理性能力而不是感觉。

3.形而上学的基础。

    本体论是形而上学的一部分,它研究什么存在;宇宙论是另一个部分,它研究最真实的东西是怎样产生的?我们已经准备了两种对最真实的东西的检验方式:第一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其余事物都依赖于它的对象。在一个宗教信徒看来,上帝之所以是最真实的,是因为其他所有对象都依赖于他,而在一个科学家看来,最真实的对象是定律和粒子,所有实在都可以基于他们进行推理。第二种是最真实的对象是那种本身不会被创造或毁灭的对象。上帝创造了地球也可以毁灭它,但上帝本身却不能被创造或毁灭。你可以毁灭掉一张椅子,把它烧掉获劈成碎片,但你却不能毁掉椅子由以构成的基本粒子和力。

              最初的形而上学家

  泰勒斯——西方第一哲学家。他大约生活在公元前624年到公元前546年之间。他的哲学用一句话概括就是:水是最终的实在。现代科学理论只是同一策略的延伸,它把泰勒斯关于水的初始理论替换成了一套关于元素和亚原子粒子的复杂理论,也是为了解释世界为什么会如此显现,从而区分世界显现的样子和它实际的样子。

  前苏格拉底唯物论者:

  阿那克西曼德——实在是不确定的“无定”。

  阿那克西美尼——实在从根本上说是气。

  赫拉克利特——实在像火。

  德谟克利特——实在是由微小的原子构成的。(以上几个人所处的年代都是大致相同的)在德谟克利特这里,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这些早期哲学家的基本观念在多大程度上依然是我们今天的思维模式。

    早期关于实在的非物理看法

  1.毕达哥拉斯认为实在的最终成分是数,在毕达哥拉斯看来,数是永恒和不朽的,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数,特别是天是宇宙数学秩序的神圣例证。

  按照从古至今占统治地位的说法,实在就是隐藏在一切变化背后的自身并不发生改变的东西。

2.巴门尼德认为,既然我们的日常世界充满了变化,万物生灭不已,所以他绝不可能是真实的。其它的前苏格拉底哲学家只是说,我们世界中的事物不那么真实,他们依赖于实在;而巴门尼德则说,我们的世界是完全不真实的。

  真实的东西是永恒不变的,这个原则构成了大多数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以及每一位现代科学家和宗教信仰者提出自己宇宙观的框架。而赫拉克利特对这个基本原则提出了挑战。他说变化是实在的。于是就与那条实在就是不变的东西的原则相违背了。

  有一种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由纯粹物理的或物质的成分构成的,无论这些基本成分是像水、火这样的东西,还是像原子、电子、夸克、电磁力和核内作用力这样的东西,这种形而上学被称为唯物论。与唯物论相对的另一种形而上学认为,构成实在的基本成分绝非物理的或物质的,而是像精神、心灵或数这样的东西,这种形而上学被称为非物质论。事实上整个西方历史都可以看成是这两种观点之间的对立的历史。

  古代的非物质论——

  毕达哥拉斯——实在最终是数。

  巴门尼德——实在是不变的,对于我们是未知的。

  爱利亚的芝诺——实在是不变的,运动是不真实的。

  赫拉克利特——实在是变化,但其背后有一种不变的逻各斯或是逻辑,因此赫拉克利特有时会被认为主张实在就是逻各斯。

              柏拉图的“理式”

  古代哲学家柏拉图试图同时采纳唯物论和非物质论,但他显然认为更真实的东西是一些非物质实体,他把这些实体称为理式。理式体现了柏拉图试图把握毕达哥拉斯的数学洞见,并竭力在巴门尼德和赫拉克利特之后把存在与生成联系起来。与毕达哥拉斯类似,柏拉图强调形式比质料更重要,与巴门尼德类似,他强调最终的实在必须是不变的,因此我们的日常经验世界不可能是最终的实在,但他也与赫拉克利特类似,承认显见的变化是重要的,它们需要某种背后的逻各斯或最终的原理才能得到理解。柏拉图的理式就是他关于逻各斯的版本。柏拉图的理式就是设计出了一种方案,使前人的观点能够整合在一起,这才是最关键的,正如你所看到的,这些观点本身可能并不是特别原创的,但几乎每一个人都会承认,柏拉图不仅是希腊的伟大哲学家,而且也是一切时代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原因就在于他颇具想象力的把这些观点出色的整合在了一起。

        亚力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亚力士多德是柏拉图的学生。他发现柏拉图的两个世界的说法是令人难以置信的。他抛弃了柏拉图的存在的世界和形式,同哲学家们通常所说的常人一样,他也主张真实的世界,就是这个世界并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然而亚力士多德的处理却比柏拉图更为精妙,柏拉图让他们分属两个不同的世界,亚力士多德则说,事物的形式就在事物本身当中,而不是存在于另一个地方。亚力士多德关于宇宙的图像甚至比柏拉图的还要戏剧化——他把宇宙看做一个永远生长着的、寻求自我认识的庞大的有机体。

              心灵与形而上学

    一个唯心论者认为,万物存在的基础是心灵,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心灵还是上帝的心灵。

  即使你不承认违心弄着所说的,最终的实在是心里要否认心灵是实在的一部分也是很困难的。

  笛卡尔——笛卡尔是一个多元论者,他相信实体不止一种。他经常会被说成是一个二元论者,只接受两种类型的基本实体,心灵与身体。但实际上笛卡尔认为存在着三种类型的实体——物理意义上的身体,心灵和上帝。上帝创造了另外两种实体,除了上帝, 它们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斯宾诺莎——斯宾诺莎认识到,当笛卡尔把心灵和身体定义为两种不同的实体之后,他并不能解释他们是怎样相互作用的。于是斯宾诺莎说,他们不应当被当作不同实体,而应是同一实体的不同方面。而且,如果上帝是一个与心灵和身体为其属性的实体相分离的实体,那么上帝就无法与世界相互作用了,而这是不可能的。因此,斯宾诺莎下结论说上帝必定是同一种实体,事实上,上帝就是那种实体的另一个名字。的确,斯宾诺沙整个论证的出发点就是因为实体是最终的和完全独立的,实体无法相互作用,所以只能存在一种实体。像斯宾诺莎和许多前苏格拉底哲学家这样,相信只有一种实体存在的哲学家被称为一元论者。

  莱布尼茨——莱布尼兹同意笛卡尔的观点,认为存在着多种实体,也就是说实体不只是一种,但莱布尼茨也同意斯宾诺莎的观点,认为实体之间不能发生相互作用,因此莱布尼茨假设了一个存在着许多实体的世界,所有这些实体都是上帝创造的,这些实体都是非物质的,莱布尼茨把他们称为单子。

                      唯心论

  唯心论是这样一种哲学,它认为真实的东西只有心灵,其他所有的东西——物质对象、树、观念等——都存在于心灵当中,或者在某种根本的意义上依赖于心灵而存在。

  主观唯心论的代表人物是贝克莱。他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一切物体仅存于心灵之中。

  三位德国唯心论者——康德、叔本华、黑格尔。

  康德是德国唯心论者团体的奠基人。他主张世界本质上是我们通过自己的概念构建的,离开我们的经验就不会有空间、时间、对象这回事,但这些事物的本性并不因此就依靠我们个人的想象。康德认为自己一生的使命是:对知识做出限定,从而为信仰留出地盘。通过把他的唯心论分成两个既分立又对等的领域,康德成功地为我们展示了一副关于世界和宗教信仰的唯心论图景。在这幅图景中,科学与宗教不再相互抵触,换句话说,他的唯心论即使为了建立一种我们经过严格论证的哲学立场,又旨在解决生活的基本问题。

  叔本华——书本华自认为是康德忠实的学生,但在康德倾向于通过希望和对人性的尊重来感知世界的地方,叔本华却宣称自己是一个悲观论者。他并不为别人考虑很多,也并不太关注生活,相反的,他的唯心论表明了他的悲观态度。但它也是基于一系列漂亮的论证得出的,其中有些为康德的唯心论辩护,有些则是批评康德的。

    黑格尔——康德之所以会持一种唯心论的形而上学,把世界看成理性的,并把科学与宗教分开,是因为他同时致力于这两者;叔本华用唯心论的形而上学描绘了一种灰暗的世界观,在这种世界观里,科学和人的激情都是无意义的;第三位德国唯心论者黑格尔再次用唯心论建立了一副理性的世界图景。并把他对科学与宗教的兴趣调和了起来。黑格尔看到一个处于不断冲突之中的宇宙,一种无所不包的精神,通过我们所有人和历史展开它自身。对于黑格尔而言,科学道德活动和宗教的领域都是精神朝着自我理解运动的方式,黑格尔也是通过许多论证阐发这种观点的,其中有些论证是为一般的唯心论立场辩护,有些则是攻击其他唯心论者,论证他的立场为什么要比别人的更加合理。

                        目的论

    黑格尔认为普遍精神通过历史来展开,这是对另一种世界观的戏剧性地描绘,这种古老而不失活力的世界观被称为目的论。

  许多人认为,宇宙自身并没有一个目的,它只是运动中的物质,其存在没有任何特别的理由。爱因斯坦认为,宇宙有一个最终的目的,他有一句名言:“上帝不拿宇宙掷骰子”,这种说法否认一切事物都可以归于偶然事件。的确,正是在这种对宇宙的目的的洞察中,我们关于生活意义以及实在的最终本性的问题才合为一个问题。

  如黑格尔所暗示的,最真实的东西既不是科学所发现的世界,也不是宗教所信仰的世界,而是我们的社会世界。实在的主要结构既不是原子或电子,也不是神或其他精灵,而是那些有亲缘关系和集体维系在一起的他人。那么在这种对实在的阐述中,知识就成了那些可以被共享,可以向任何人证明的观点,宗教信仰由那些公认的学说和仪式组成,他们帮助把集体维系在一起。或者假定激情是最真实的,实在就是你在爱情或极度愤怒中感受到的东西,其他的一切都只是他们苍白的影子。换句话说,实在取决于我们的目的、激情以及共同的社会目标。

          形而上学与日常世界

  我们都需要一种眼光,一种概念框架,来赋予事实和事物以意义,从而使我们的生活值得过。斯宾诺莎和莱布尼兹说出了他们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供我们分享或者反驳。他们作为哲学家的成功,取决于我们是否作出反驳,是否努力用自己的术语来重新思考他们的想法。

  伟大的哲学几乎总是既是诗又是严峻的思想,既是观念又是弄证,既是想象又是理智。

  哲学家的本体论和形而上学中的两条基本原则——

  第一条假设:最终的实在就是那些不会发生任何改变的东西。

  第二条假设:实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个整体。

  以上两条假设也并不是无可置疑,哲学中没有什么东西是无可置疑的。哲学、科学和神学的整个历史都是朝着永恒和统一的方向努力。

  哲学都是艰苦地思索,想象是它的伴侣,而不是它的替代品。苏格拉底说:“未经审视的生活是不值得过的。”他真正的意思是“理解你自己和你的思想,为了对他们有十足的把握而批评他们。”

  你对实在的思考并不只是你的观点,它也是你生活的方式,你所做的一切事情的基础。

                     

你可能感兴趣的:(简明哲学导论《大问题》尝试学习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