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记录笔记,后期将会整理文章哈哈
一、孩子输不起的四大根因
1、正常情绪被误解
孩子因为事情而大哭,这是孩子正常的情绪反应。父母通常有三种反应:①是矫情,是玻璃心。这是成人固有的思维,哭有什么用?大人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情绪得不到正常的疏导,要么压抑变得消沉,要嘛有朝一日大爆发。②过于紧张孩子的情绪,采用否定情绪的方式来安抚,乱夸奖,颠倒事实的真相。③转移情绪,没有直面孩子的情绪,而是想法子转移孩子的注意力,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孩子的情绪问题。
2、成长规律不了解
第一个规律是孩子在15~24个月的时候,会开始意识到自己和周围的人不同。也开始了解周围环境的运作规则,并逐步产生给予自我意识的自我评价。对于一个刚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孩子来说,观察了解和评价自己的过程是复杂混乱的。他们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得到,认为自己是最棒的,并且会期待成人对自己的评价,因为他们需要基于这些评价来巩固自我评价。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出现自我评价以后,孩子的情绪就会复杂化。除了最基本的喜怒哀乐,还有尴尬、极度内疚、骄傲羞耻等多种情绪。争强好胜,输不起,争第一,这些表现往往也会随之出现。所以三到六岁的孩子都特别输不起。有时常常耍赖了,自己因一旦没能如愿以偿,苦恼在所难免。而且他往往还要指责对方耍赖,不管怎么说,也不管谁是他的对手。六岁的孩子少不了要临时规定些新的游戏规则,好让他自己能够赢。所以某种程度上说输不起是孩子长大的必经之路。
第二个规律是孩子的情绪发展规律。孩子的脸,六月的天,如此喜形于色,和大脑的工作原理有关。大脑有两个不同的工作系统,一个负责做出理智的判断,也就是理智呢。一个负责本能反应,也就是情绪呢。研究表明,本能系统的处理速度是理智系统的50倍。所以,输了不开心是本能产生的负面情绪。大脑里掌管情绪控制的部分脑区,也就是大脑皮质前额叶,它是一点点发展的,直到25岁左右才算发育成熟。二负责情绪的本能系统,情绪脑才出生的时候已经成熟了。
那也就是说,对于孩子来说。生气是本能,是成熟的控制,不生气却需要时间来发展完善。所以要求孩子不生气的,不哭不闹,从生理上是不现实的,哪怕孩子想要控制自己的情绪,她也做不到呀。只有大脑成熟的成年人,从理论上可以做到生气了但不发脾气。但是在实际生活当中,做不到的恐怕也是寥寥无几。毕竟情绪管理需要有意识的不断练习。
第三个规律是孩子的认知发展,年幼的宝宝对自己能力的判断过度乐观。分不出我希望我很厉害,和我真的很厉害之间的区别。所以当他发现自己这个没做好、那个也输了。这个乐观倾向会导致他难以接受真实的模样,就会特别难过。孩子是不断成长的。这个过程中,家长摆正心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输不起。大多数输不起的现象都可以自然过渡。所以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看不见孩子受挫折的感受,只会乱贴标签,乱评价。就不能很好地同理孩子。也无法引导孩子正确的面对挫折和失败了。
3、父母示范坏榜样
哪个输不起的孩子背后都有一个输不起的强势父母。强势父母是导致孩子输不起的幕后推手。比如对考试没考好这件事情,妈妈表现的太焦虑,担忧以后怎么办?好像这次考试就决定了孩子未来的命运。甚至在老师面前都抬不起头。如此消极看待孩子的一个小失误,显得非常输不起,而这种消极应对不如意的模式,无疑给孩子做了坏榜样。
考试不好等于读书不好,等于工作不好,等于一生都不好。很多成人都有这样一套想当然的公式,所以不输在起跑线上是家长的口号,他们争强好胜的为人处事。不是你赢,就是我输的二元论意识,决定了他们经常拿孩子作比较。也无法接受自己的孩子不如他人。常常因为一点点的差距,就对孩子各种训斥。把磁场中的输赢观念强加给孩子。与此同时,孩子就会把输和不好不爱我划上等号。
长期活在父母充满焦虑的高期望下,不能输,输不起就成了孩子一生的信条。那外界压力来临的时候,或者自己的成绩比别人差了,就会产生各种偏激的行为。所以,当家长在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家孩子做对比的时候,孩子情绪失控,甚至否认别人家孩子是自己的朋友。这是我们家长激起了孩子的妒忌心。
4、真实需求没看见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冰山理论。我们整个人就像冰山一样。冰山浮在上面的部分是行为与情绪。冰山以下是我们的心理需求。
孩子大哭的原因,表面看是没考好。真相是妈妈的不理解让她受伤,这种不被看见的郁闷加重了孩子的挫败感。尤其当妈妈一直在拿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对比。他的内心是非常煎熬的。他害怕失去父母,长辈的关注和爱。被看见,被允许和被接纳,才是她大哭背后的真实需求。孩子因为书情绪失控的时候。本质是害怕输了,就失去他人的关注和爱,尤其是家人,平时在孩子赢的时候表现得过于喜出望外。比如奶奶,又是夸赞,又是奖励。大人的这些行为在孩子看来就是考得好,等于高兴,等于喜欢我。好不好?等于失望,等于不爱我。
《倾听孩子》的作者在一篇文章中写道。过度在乎输赢的孩子,实际上是在释放我需要帮助的信号,他们实际上是在释放我需要帮助的信号,他们需要的是父母的关注。需要父母的亲近和爱。他解释说,过度的争强好胜的需求往往来自孩子内心的孤独不受重视,得不到帮助,缺乏掌控的感觉。所以孩子要通过赢,通过得第一,通过战胜对手来让自己感觉好一些。我们不一定要去找到导致孩子这种状态的根源,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卸下这种情绪的负担。放松下来,让孩子感受到亲密,关注和爱。
还有些孩子输了,哭了,或者不再玩。有的时候,只是因为看到了他人胜利的喜悦。就心生羡慕,也想拥有这样的项目,最初是很简单的情绪体验。并非大人头脑里的输不起。对孩子输不起的表现,要多看情绪背后的内心需求,而不是简单地扣上输不起的帽子。表现输不起,并非就真的输不起。
家庭教育细节中造就孩子输不起心理的四大禁忌。
①随意评价图口快 价值评判放第一
②别家孩子好羡慕 不必他人比自己
③兵家常事我掂量 杜绝包办需还权
④情绪忽略时常做 冷处理不是冷暴力
还有四大误区:
①过多的夸奖
现在提倡赏识教育,无论大小事,哪怕吃喝拉撒都要夸一句。结果养成了孩子我也表扬,是从吃完饭都要给掌声的习惯。然而,过多过频繁的赞美,给孩子建立了一个虚假幻象。让孩子对自己有了超乎现实的期待。给哪天幻想被戳破,就容易逃避现实,拒绝接受失败。就像悠悠一样,不要这个分数,不想要这样。为了让自己看起来很棒,想获得更多表扬的机会,他们会避免让自己失败。拒绝做那些可能会做不好的事情,这就是超限效应引发的消极应对。在赞美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得批评毫无免疫力,被说两句就哭的脆弱,心理就是这么来的。
②过多的指导
什么都想碰一下,摸一摸,做事也往往不按常理,不在意结果。但如果父母在陪伴的过程中总是扮演监工的角色,一旦孩子没有按常理出牌,就好心纠正。这个不是这样玩的,你这样做不对,这个不能碰。或者包办代劳,久而久之,孩子的自我效能感会降低,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不愿意探索和挑战新事物,在挫折和困难面前选择逃避。
③过高的要求
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在还未发展到某个阶段,家长过高的要求只会让孩子受挫。比如悠悠奶奶的满分,期待不切实际的要求,带给悠悠的是过度的压力和达不成的挫败感。甚至有些家长认为,给孩子提高要求正好可以让他受受挫,可以越挫越勇啊。殊不知,只有从小在支持和鼓励中成长的孩子,相信自己的力量才有可能越挫越勇。如果孩子经常受阻打击的自信,怀疑自己的能力只会越挫越矬。适度的压力是动力,过度的压力只是主力。
④过激的反应
对孩子受挫哭闹,家长要么因为见不得孩子哭,别哭了,不许哭来粗暴制止。要么急于想表达没关系的态度,输了就输了嘛,没什么大不了。忽略孩子的父亲续,要么基于讲道理来安慰你,知道吗?其实输的时候才能学到更多的东西。要么顾左右而言,他快看那是什么企图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对孩子情绪的不接纳,这些没有爱的回应都是无效的。在情绪的当口只会火上浇油,加重孩子的情绪反应。
孩子在十岁之前不接受自己的失败,从某个角度来讲,是一种积极进取的内心需求。一输就哭的孩子,他自带好胜心。好胜心如果能被家长很好的引导,是可以发展出意志力和进取心的。每当孩子表现出输不起的时候。就是我们家长最宝贵的引导,此刻如果引导得当,帮助孩子勇敢面对受挫感。积累应对挫折的方法就是帮助他们成长。培养孩子强大内心的好时机。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