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8:《论语》学习第八天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也。

孔子告诉我们:如果父母在世的时候,我们要观察父母的志向,做事的风格,如何去为人处世,好好的学习;如果父母不在啦,我们就要多回想父母生前的教导,以及看世人评价父母的好的方面,多学习多领悟其中的用意;如果父母去世后三年内我们都是秉承父母的志向,不改父母的好的初衷的话,可以算是尽孝了。

下面引用有子的一段话来解释:如何得把这个“孝”做到极致。

生活中把“礼”用到每一个地方,一切事物要以和为贵;如果父母有错误的时候,为了不让父母伤心,说话要婉转,声音要温柔,面上要带微笑,把礼乐之教发挥到极致。先王非常重视礼仪,无论大事小事都要以礼相待。那是因为礼是一种美化人文社会和人生的一种方法。这里的先王指的是儒家标榜历史上太平之治,文明鼎盛的代表名称,不专指某一个王朝。

当我们劝说父母的时候,如果父母不愿意听取我们的意见,我们也尽量要保持我们的礼节,保持我们的孝道,和颜悦色地劝说而不发怒。希望父母可以通过我们诚恳的心,让一切事态向好的方面发展。如果我们在这个时候,不以礼相待,而是跟父母对撞的话,那是行不通的。同样的方法也用在我们生活当中,我们待人接物时也要以礼相待。

前面论“孝”出了有若的论“礼”,再以“礼之用”,引出有子的“为学”的方法。

有子说:信与义相近,可以使言行一致,说到做到,成为一个遵守承诺的人,不会是一个言而无信的无耻之徒。义是以礼之宜一,是仁的发挥应用,也就成了信的终极。所以待人接物时恭敬有礼,自然可以避免很多的事端,也减少了无谓的争吵,令自己的难堪也少了很多,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也会高很多。

当我们说话的时候尽量少说空话大话或者是把话说的太慢,要说中肯的话实话能做到的话,一切从实际出发,这样做也就是做学问的宗旨啦。如果把这个意义扩大一点,用在国君士卿大夫上,可以让政府成为一个亲民,爱民,仁民的政府。也告诉了我们学习要循序渐进,一点一点的来;志向也是一样,先有小的理想,再有大的理想。但一切都要以“仁”为宗旨。

你可能感兴趣的:(DAY8:《论语》学习第八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