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概念课
概念课是指如何让学生理解名词概念,并且学会运用名词概念去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一种课型。
我们的数学教学,如果从课的知识类型为视角进行分类,一般可以分为概念课、计算课、统计课、图形课、问题解决课、综合实践课等。如果以教师的教学形式为视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讲评课、活动课等。如果从学生这个视角出发,数学课的基本课型就只有两种新知学习与复习旧知,正所谓“温故而知新”。
概念课教学的现状
数学概念是构建数学理论大厦的基石,是导出数学定理和法则的逻辑基础,是提高解题能力的前提。因此,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然而小学数学概念因其抽象性强、感知性弱,使得学生难以理解、掌握和运用概念解决问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难以把握讲解的度。在我们现实的教学中,我认为普遍存在以下三种现象:
1.不理解,死记硬背
数学概念很抽象,学生理解起来十分困难,可是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却非常强,往往能一字不漏地背熟,但却没有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只是 “死记硬背”,没有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无法理解概念的真正含义,更不会应用概念来解决问题,遇到稍难一点的题目就更是无从下手。
2.不具体 ,蜻蜓点水
有的数学概念很简单,学生就自认为很容易理解,看似容易,却没有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于是,在做练习题时反复出错,却找不到真正的错误原因,然后就通过大量的做练习,强化概念的形成 ,一旦遇到更难的选择题与实际应用题时就一筹莫展。
3.不联系,孤注一掷
概念学习是具有连贯性的,相关联的概念不能独立存在。不少学生在学习新概念时,总是抛开以前的概念学习,导致概念之间得不到联系,无法将相关联的概念形成体系,学习效果差,不能提高教学质量。
概念课,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只要让学生识记概念并不难,但概念的教学不应以概念的获得为最终目的,更不能用机械的方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为策略,而是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概念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运用概念解决问题。
实践
1.“创”有效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当中,概念教学占据主体位置,学生只有在掌握和理解相关数学概念的基础之上,才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但由于许多数学概念普遍都很抽象,难以理解,使得小学生在理解概念的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困难。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要特别重视创设有效的情境,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创设情境方法有很多,如创设生活情境、利用动画或故事的问题情境、活用导学单或前测反馈等知识情境等等。各种情境都有各自的特色,但是我们一定要紧紧抓住“有效”,根据教学内容、学生学情灵活选择。我们只要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选择合理有效的情境,让孩子更好地领悟抽象的数学概念并灵活运用概念意义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如我在教学《倍的认识》一课引入时,出示杂乱无章的苹果与桃子,让孩子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你能说说它们之间的关系吗?你还能表示他们的关系吗?从而放开孩子的思维,激起他们的学习欲望。
2.“动”中感悟本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许多知识都有丰富的形成过程,如面积公式的推导,我们肯定会提供材料,让孩子动手去剪一剪、拼一拼等,让他们经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再如20以内数的认识,我们也会让学生摆小棒、画一画、圈一圈、拨一拨计算器等操作理解算理等等。其实我们的概念教学也是如此。
如果我们在概念教学中只是教数学“定义”,那我们的教学过程必然是知识模仿、记忆与强化训练,学生无法理解知识的本质。我们在进行概念教学,要牢牢抓住关键——理解慨念,突出概念的本质。因此,在我的概念教学中,我总是遵循三步走模式:创设情境——自主探究——运用提升。只有让学生经历、感知、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才能深刻理解知识的本质,明确知识产生的道理及其必要性。因此,在概念教学中我们也要非常重视,让学生动起来,让他们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理解数学概念并运用数学概念来解决问题。同时,我们在让学生“动”的时候,还要注意提供准确多样有典型、科学性和有效性的学习材料,易于学生从多方位去整体把握概念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认识周长》时,我们不仅要提供常规的图形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圆等,还需要提供不规则的图形充分放手让学生动手描一描、画一画、围一围、算一算图形的周长,让孩子经历丰富的感性材料的体验,还可以在每次感知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一下自己对周长的认识。这样一来,对概念的内涵就更加丰富了,既可以使学生体会到周长的一般概念,避免学生产生只有规则图形才能求周长的思维定式;可以让学生在经历不同图形周长求法的知识形成过程中,充分感知周长是就是一条线的长度,是可以测量的;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化曲为直”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避免学生学了长方形、正方形周之后,对于求三角形及不规则图形周长说老师还没有教的尴尬了。
3.“找”生活例子
小学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逻辑性普遍都比较强,我们一定要积极将数学概念的理解与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机联系,通过利用实际问题向学生阐述相关知识概念。如我在教学《真分数和假分数》时,如果只是让学生简单背一下概念,孩子们一两分钟就会背了,但是他们对本质特征却没有真正理解。在教学这课时,我们都深有体会,孩子们最大的困惑是无法理解“平均分成n份,怎么能取出n+1份呢?”如果仅仅从分数的意义来说教,学生是无法信服的。于是我就从分数的意义入手,不拘泥于形式上的分类,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从不同层面入手,帮助学生突破对大于1的分数的认识,让学生认识到尽管假分数与真分数在形式上是不一样,但他们的实质都是分数单位累加的结果。
我巧妙地引入了生活例子:小红家有三个人,妈妈买了3个月饼,每人分1个,妈妈看见小红这么喜欢吃,就把自己的饼分四分之一给小红。妈妈、爸爸和小红分别吃了多少个饼?我追问学生你能具体的说一说小红吃的四分之五个饼吗?学生就开动脑筋去思考,有了现实的脚手架,孩子们理解对于1的分数就容易多了。孩子们借助生活例子,纷纷利用图画来表示出四分之五,画出一个圆,又画出一个圆,取其中的一份,合起来就是四分之五 ,学生在生活中找到实例,在动手画一画中体验了真分数与假分数都是分数单位累加的结果。
你还能在生活中找到这样的假分数吗?请你写一个自己喜欢的假分数,并举一个生活例子来解释一下。把你的思考过程形象地表示出来,让人一眼就看懂。这样的体验过程既向学生说明了假分数的存在性,又在生活的情境与动手实践的探究下,加深了学生对假分数的理解,很好地突破了学生理解上的障碍,遇到再难的题目,他们都能迎刃而解了。
4.“比”出数学本质
小学数学中有些概念比较相似,使学生在记忆过程中容易出现混淆的情况,于是在日常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来帮助学生对概念进行区分,让孩子在比较中加深概念的理解。
如在教学《线段 射线 直线》时,我会出示表格,让学生自己整理直线、射线、线段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在教学《比》时,我也会出示表格,让学生进行整理对比分数、除法、比三者之间的异同。总之,充分利用对比,数学概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更加清晰,理解更加深刻。
5.“用”活数学本质
数学概念的解释与应用是对知识本身真面目的再认识、再理解和再创新的过程。数学知识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用于生活。概念最终有没有根植于学生的内心 ,需要使学生在具体的应用概念中去明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新颖、富有挑战性的应用活动,以此来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例如我在教学《认识钟表》一课时,我不仅让学生认识钟表,还放手让学生玩玩钟表,画画钟表,做做钟表。这样一来,孩子们对于钟表的知识,不仅仅是简单地获取,而是在动手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其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更是将课内课外紧密结合,形成一个“玩转钟表”的主题活动,让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进一步真正落实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
总之,在进行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吃透教材,认真研究学生,准确把握概念本质 ,灵活选择“创、动、找、比、用”五字诀,让概念更加形象直观,让概念运用得更加得心应手,真正打造高效的课堂、培养高素质的学生,促进每一个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