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家的故事(三)

图片发自App

在咱魏湾,最好的建筑不是大户人家,也不是什么衙门,钞关,而是咱魏湾东头和西头的那两座戏楼子。咱魏湾人懂戏,人都说‘魏家湾戏难唱’,以前逢年过节和庙会期间,咱这儿的东西戏楼同时开戏,一连唱十好几天。据老人讲啊,再前的时候,要是搭会,魏家湾能同时开三场戏,开四场戏的时候也不少。”

“一到唱戏的时候啊,咱魏湾那两座戏楼人就围的满满的,里三层外三层,树上,墙头上都是看戏的孩子,你姥爷小时候就能爬到树尖上去。唱戏那几天,炸果子的,打火烧的,买卖可好了,买东西的都挨不上号。”

“听老辈人讲,明朝年间,有一戏班来到魏家湾码头,看到这里这么热闹,又有阔大的戏楼,想在这里唱几天戏。于是,班主找到当时魏家湾的头人南四爷说明来意,得到应允,便带戏班到东戏楼布置, 而后南四爷拿了戏单看了看问:‘戏单上的戏都能唱吗?’班主答:‘都能。’于是南四爷不紧不慢的说:‘第一场戏是亮箱戏,你就唱这一出吧。’做主一看点的是《十八家王子斗宝》,立时出了一身冷汗,赶忙下跪求饶,说:‘对不起南四爷,欺骗您了,这出戏还真唱不了,请您另点一出吧。’南四爷教训道:‘知道你们唱不了,十八家王子就得十八身蟒袍,你们有吗?一家王子带四个跟班,就得十二个跟班,再加上十八个王子,带有外舞场,没有一百人能唱这出戏吗?以后来魏家湾唱戏,不要糊弄人,戏单上不要什么戏都写。’班主赶忙说:‘四爷教训的是,您是真行家,小人有眼不识泰山,请您原谅。’见说到这里,南四爷说‘起来吧,今天晚上就唱《甘露寺》吧。’回到戏班,班主大发感慨:‘这魏家湾的戏真难唱啊。’于是唱了五天戏,场场都卖力气。这就是咱魏家湾,咱魏家湾人都懂戏。”

“有一回唱《铡美案》,唱到包公要铡那个忘恩负义的陈世美的时候,那个唱包公的黑脸唱的入了戏,真的端着铡刀就要铡那个陈世美,幸亏那个陈世美一激灵,把头一缩要不然就那头可就没了。”

“魏湾人不光爱听戏,还出名的勤快,老辈子里,只要肯卖力气,在魏湾就没有饿死的。当年闹蝗灾,别的地方饿死了好多人,咱魏家湾多亏了这条河,人们当纤夫,背夫的都能吃得饱,就没见一个饿死的。”

“魏湾出名还因为它的水好,井拔凉水都是甜丝丝的,喝了都不闹肚子。每到魏湾集,我的哥哥,你的老舅姥爷,都会要上一壶茶,就坐在这河边,一直喝到散集,那茶水还是那么香。还有咱这儿的‘三山夹一井’可是非常出名,咱大半个魏家湾村都喝这水,就连南来北往的船啊到咱这儿都要在钞关停船靠岸来取水,有时候打水的都能排老长老长的队,可这水也怪了,多少人也喝不完。现在那口井还在呢,就在你太姥爷家旁边,你姥爷也最喜欢用那口井里的水泡茶喝。”

微风渐起,吹落了一片树叶,那树叶正巧落在太姥银白发亮的头发上,太姥随手拂下,接着讲故事。

“魏湾自古就是人杰地灵,连这大杨树啊,它都有灵,它比咱魏湾建村都早,在元朝就有了。六个壮小伙子手拉手都不能把这树围一圈,不管谁家孩子生病,到树底下烧烧纸,磕个头,上上香,许许愿,不用吃药,三天就能好。哎呀,可惜有人给刨了,顺着河把树顺走了,不过当时刨树的那个人啊,刨完树第三天媳妇就死了,这是杨树给他的报应啊,后来他又在河边栽了棵杨树,你看,从这往西就能看到,那棵最大的树就是。”顺着太姥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那棵高耸的白杨树,树叶在风中飒飒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流淌。

“当年乾隆皇帝爷下江南,有两次住宿咱魏湾运河码头,龙舟就停靠在钞关附近,乾隆爷临时决定下船逛庙。 

他下船游览了一番,感到又累又饿,吃完晌午饭就想休息。可是,这时河里的蛤蟆叫个不停,乾隆爷怎么也睡不着,叫过侍从,询问什么在叫,侍从告诉他说是河中蛤蟆在叫,于是乾隆爷提起御笔,在纸上写了‘此地蛤蟆停叫’六个字,扔到河里,四周蛤蟆再也不叫了。到现在咱这儿的蛤蟆都是不叫的,人家一说到钞关,就想到‘钞关的蛤蟆不叫’‘钞关的蛤蟆闭气了。’”想想还真是呢,在姥姥家住着,我从没听到蛤蟆叫过。

你可能感兴趣的:(老家的故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