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笑不足以为道一一《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赏析

上一章第四十章讲了“反者道之动”的规律,这一章可以说上一章理论的具体阐述。把两章的内容联系起来理解,许多意思就非常明朗了。下士闻道大笑之,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道从它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精微深奥难懂,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隐无名,非熟读深思之士不能理解。所以《道德经》告诫我们,要学习上士,勤而行之。下面我们就来一起赏析一下这最为扑朔迷离的一章。

一、原文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①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②。上德若谷;大白若辱③;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④;质真若渝⑤。大方无隅⑥;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⑦。

二、注释

1.建言:立言。一说是一本书。

2.夷道若纇:夷,平坦;纇,崎岖不平、坎坷曲折。

3.大白若辱:辱,黑垢。

4.建德若偷:刚健的德好像怠惰的样子。偷,意为惰。

5.质真若渝:渝,变污。质朴而纯真好像浑浊。

6.大方无隅:隅,角落、墙角。最方整的东西却没有角。

7.善贷且成:贷,施与、给予。引伸为帮助、辅助之意。此句意为:道使万物善始善终,而万物自始至终也离不开道。

三、译文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听不到;最大的形象,反而看起来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四、赏析

(一)《道德经》给我们展示了三种人对待道的态度:一种是一见钟情,勤而行之,一种是没有恒心,若存若亡,一种是只看表面,没有理解,大笑之。孰优孰劣,不言而喻。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原来道是对立统一的,有时现象或本质不是肉眼能够看清的,要用心去体悟,大部分凡夫俗子看不到这一点,往往就会大笑道的无用,殊不知,不是道出了问题,而是人心出了问题,认识出了问题。

(二)《道德经》在本章告诉我们,万事万物都是对立,统一的。只有认识到了它的对立统一性,辩证性,才不会被万事万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才能真正看到事物的本质。如果没有这样一双识道的慧眼的话,明明是“明”,你可能看到的是“晦”;明明是“进”,你可能看到的是“退”;明明是平坦的大道,你却看到崎岖难走的部分;明明是一个大智之人,你可能看到的是他的愚蠢,等等。《孙子兵法》上也有兵不厌诈,兵者,诡道也。这是敌对双方只主动的示形。而道的形象也与之相似,扑朔迷离,不易辨别清楚。比如说有的人早年愚鲁,后来大器晚成,有的人少年早慧,后来江郎才尽。对于我们育人识人的人来说,就要注意了,有的人很早就脱颖而出,有的人可能就让我们静待花开。没有好坏之分,只有形质的不同。明白了这一点,其他几个:如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等也就好理解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不笑不足以为道一一《道德经》第四十一章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