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让爱融入生活
内容概括:
1.引言概括:
相信人是热爱生命,彼此互助的。
在日常谈话和倾听的时候,我们并没有察觉有时候我们的语言是充满暴力的,能够给人带来隐秘的伤害。
为了避免语言暴力,发现了能心意相通、彼此互助的沟通方式,即非暴力沟通方式。也称爱的语言。
引言感悟:语言暴力最伤人,我们以后要注意语言的使用,让自己和别人都感到心理舒服,感受到彼此的真诚、友爱、我们不会彼此伤害。
2.人生抉择概括:
非暴力沟通目的,是不断提醒我们明了自己的观察,感受,愿望,有意识使用爱的语言,诚实,清晰表达自己。
又尊重与倾听他人,关注彼此内心深处的感受和需求,发自肺腑的帮助彼此。
2.感悟
当你实现自己的同时也满足了别人的需求,你会由衷感到开心、幸福、友爱。
会感受到原来人与人的谈话,再也不是谁压倒谁,谁有控制权,或低三下四,而是一种全新的交际关系。
我们要用这种这种方式,认真对待人生的每一次选择,让选择充满爱意,而不是被生活所迫。
3.要素概括: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是精髓。
我们谈话和倾听的时候要刻意运用,让他成为我们沟通的习惯。
4.运用范围概括
非暴力沟通方式运用于学校、家庭、亲子关系、商务谈判、工作等等的。
第一章总括:
人天生热爱生活、彼此互助,喜欢充满爱意的环境。
但是不经意间我们会被语言这种暴力伤害。
为了避免伤害,我们发现了要注意用爱的语言谈话和倾听。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我们既要诚实,清晰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要,也要尊重与倾听对方,感知彼此内心深处最真诚的请求,彼此互助,解决双方的需要。
我们会发现原来沟通如此简单,如此友爱。让我们对人际关系有了全新的认知。
第一章总悟:
原来非暴力沟通是用爱的语言说话,在平等、友爱、互助的基础上,实现谈话和倾听的目的。
不是我们以为的谁掌握控制权、谁低三下四、谁迁就了谁等等这些,紧张、不平等的沟通方式。
第一章行动:
以领导再找我谈话,要认真倾听、观察、感受对方真正的意思,帮助领导真正的排忧解难。
第二章是什么蒙蔽了爱
1.1道德评判概括
道德评判会让人们忽略感受和需要,只关注好与不好、负责与不负责、正义与邪恶这些指责、批评的语言,容易发生冲突,以至于出现暴力。
这些不友爱的评判其实反映了我们内心的需要和感受。比如“你好冷漠啊!”,其实是想说“我想让你关心我”
区别价值判断和道德评判。比如看到暴力的事情,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说“暴力是不好的,杀人是邪恶的”;若用爱的语言,我们会直接说出我们的价值观,而不是指责他人。比如“使用暴力解决问题,我很担心,我主张通过其他方式解决冲突”。
1.2感悟
以前认为要多为正面的道德评判,这样可以鼓励对方,顺着你的意愿做事;可事情总有不足,就会有伤人的地方。
因而我们要用爱的语言关注他人感受和需要,什么时候都不会伤人的。
2.1比较概括
与他人比较就会有差距,心情就会低落,没办法与人谈话,感受他人。
2.2回避责任概括
我们要对自己的思想、情感、行动负责。
“不得不”、“你让我”这些短语的广泛使用,使我们淡化了自己的责任,偏向了负面表象的情感体验。比如“不管你是否喜欢,这件事你不得不做”;“你让我伤透了心”。
淡化责任往往表现为“领导的命令”、“大家都这样”、“公司就是这么规定的”等等,为自己找不得已而为之的理由。
所以我们要善于用负责人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比如“我选择……,因为我想………”;“我选择了这样做,是因为这能提现我干这份工作的价值”。这样表达会从心里想做。
2.2感悟
沟通中用负责任的语言表达感受和需要,才是正向积极的,才能达到谈话和倾听的母的。
3.1强人所难概括
有时候我们对他人的要求暗含着威胁。比如“如果你负责的这个模块没做完,到时候我们都得加班”。这就是强人所难,下次他会用其他事情再还给你。
我们都有理所应当的想法,比如一些行为值得奖励,一些行为需要惩罚。“学生应该好好学习,没有做好就要接受惩罚。”这种方式让我们体会不到爱,只有责备。
3.2感悟
不要总是认为别人的事都是应该、应当,做不好就是别人的错。这种体会不到爱,不利于交流的话,不要说出来。
第二章总概括
异化的沟通方式蒙蔽了我们生活中的友爱,造成了交流的冲突。我们要换种说法,关心对方被隐藏的需要。
第二章总感悟
避免用异化的沟通方式与人谈话、倾听。
不要用道德评判的方式,评价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和事。
不要用回避责任的方式淡化我们对自己思想、行为、 情感的责任。
不要用强人所难的方式来表达我们的感受和需要。
不要与他人做无谓的比较,破坏我们美好心情。
第二章行动
日常生活中避免使用异化沟通的语言与人交流,刻意练习用爱的语言沟通。
第三章第一要素观察
我们提倡在特定时间和情境下的观察,并清楚、正确的表达我们观察到的事情。比如“欧文在过去5场比赛中没有进一个球”。
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不然人们只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和指责,并反驳我们。比如“欧文是个很差的前锋”就是评论。
而如何区分评论和观察,比如不负责任的评论,把看到的“别人把吃饭的钱都给其他人了”就说,“这个人太大方了”。
把推测当做事实,比如“我完成这项工作有困难”,别人表达成“她无法完成工作”。
缺乏依据的乱说,比如“米奇上周花一千元买了书”,说成“米奇花钱大手大脚”。
感悟:要诚实,准确的表达我们观察到的事情,不批评、不指责、不推测,以事实为依据。
这样不会引起对方的反感,让谈话发生冲突不愉快。
行动:
时刻提醒自己在居民来办事的时候,比较客观的观察他的情况。
第四章体会表达感受
概括:
直接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我很伤心,我很高兴。
表达感受的时候,适当的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把感受和想法区分开,比如“我觉得自己弹不好吉他”是想法,“弹不好吉他我很失落,难过”就是感受。
感悟:
直接说出感受能够让对方关注你的需要。比如“昨天孩子等你大半夜,因为你说要给他讲故事。你食言了,我很伤心。”对方会解释说“昨天陪个客户晚了,明天没事,我在家陪你和孩子。”
不要胡乱发泄情绪,伤人伤己。生气的时候,直接说你因为这件事生气,而不是冲着对方发脾气,让对方认为你不可理喻不理解他。
行动:
在生活中多体会自己的真实感受,并正确清晰的表达出来,让对方明白你的情感需要,做出你想要的回馈。
第五章感受根源是需要
我们自身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的评论是感受的根源。
比如一个人指责说“你从不理解我”,其实她想得到理解。“你每天工作到很晚,你喜欢工作不喜欢我”他想要亲密
关系。
社会文化不鼓励我们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总感觉提出要求好像是我们做错了似的。
感悟:
不能用批评、指责的话表达你的需要,否则会引起别人的反驳。而不是回应你的需要。
我们要善于直接表达自己的需要,这样别人就能容易理解,就会给予我们积极的回应。
行动:
在沟通中直接说你需要对方做什么,而不是把对方数落一顿。
第六章请求
概括:
要提出具体的请求,让他人清楚的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来满足你的需要。比如“你能不能不要唠唠叨叨个没完,我烦死了!”,这个就比较抽象,我们不知道要干什么。可以说成“你暂时不要说了,我想安静一会儿”,别人就很明白你的需要了。
我们要明确提出请求的目地。比如,“你能理解我的意思吗?可以重复一下吗?”;“你知道我很伤心吗?我就是想倾诉一下!”只是想让你明白他的感受,体会他的心情。
提出请求需要得到对方的反馈,若是对方理解的意思和我们表达的不一样,我们就有补充的机会。
还要注意不要把请求说成命令,引起对方反感,不利于沟通。
感悟:
请求对方做什么,是用来满足我们的需要。
在谈话中我们要勇于向对方提出我们的请求,不要害怕得不到对方的回应。我们谈话就是为了解决彼此的问题,所以都会往成功的方向靠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