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孙子兵法12—13》

火攻篇第十二

“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这个词,1991年联合国安理会第687号决议,首次把核武器、生物武器和化学武器,并称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能称得上“大规模杀伤性”的武器又是什么?这就是“水”和“火”了,从可操作性上来说,使用最多的还是“火”,孙子认为实施“火攻”的方式有五种:一、“火人”,通过焚烧敌军的营地直接杀伤人员。经典案例:赤壁之战。二、“火积”,“积”的本意是粮食堆积的样子,顾名思义,就是针对粮食储备下手,南北朝末期,隋朝就把火攻战术提高到了战略层面,连续几年派人到江南放火,消耗陈国的粮食储备,简直可以说是国家恐怖主义。“火辎”和“火库”,这两条其实说的是一回事,物资补给还在车上的时候叫“辎”重,放到库房里保管起来叫“库”存。“火队”,唐朝的李筌认为“队”就是军队的兵器装备。杜牧认为“队”指的是行军队列。另外“队”和“隧”是通假字,所以同样生活在唐朝的贾林就认为“队”指的是险要地形上的道路,“火队”就是通过破坏道路来斩断敌人的补给线。孙子认为,要实施“火攻”得有三个前提条件:一、“行火必有因”,意思是最好在敌人的内部安排内应,或者寻找一个有机可乘的地点。二、“烟火必素具”,意思是纵火的工具得提前准备好。三、“发火有时,起火有日”,意思是得选一个好日子。有一本古书叫《拊掌录》,里面有一段话:月黑杀人夜,风高放火天。即使是罪犯,他们干坏事的时候也要挑日子,更不要说军事行动了。要实施火攻,首先得有可燃物,然后得有风,正所谓:天之燥也,风起之日也。天气是否干燥,能直观的判断出来,那怎么才能知道什么时候起风?孙子认为,在“箕壁翼轸”这四个时间段会起风,这四个都是二十八星宿的一部分,在中国古代,把一整年可以见到的星空,大致归类成以二十八个明亮的恒星为中心的群落,为了方便理解,我们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二十八个“星座”,“箕”可以对应现在的人马座。“壁”可以对应现在的飞马座。“翼”可以对应现在的巨爵座。“轸”可以对应现在的乌鸦座。在人类肉眼看开,月亮环绕地球公转,每个月都会从这四个星宿上面各经过一次,也就是说,每个月有4天起风的可能性最大,每年有48天适合纵火。为什么这四天最有可能起风?有一种看法认为,月亮不仅能引起地球海洋的潮汐作用,其实,地球大气的运动也会受到月球引力的影响,当月亮经过这四个星宿的时候,差不多也是月球引力对地球大气作用最大的时候,所以引发地球大气潮的可能性也最大,而风的本质就是大气的运动。无论如何,单纯依靠放火是无法打败一支军队的,放火只是一种策应其他战术的手段,无论是赤壁之战还是夷陵之战,真正战胜敌人的都不是火灾本身,而是火灾造成混乱之后趁机发起的进攻。所以孙子说:极其火力,可从而从之。

《孙子兵法》为什么要专门讲解“火攻”而不是“水攻”?关于这一点,孙子也给出了解释,他说:水可以绝,不可以夺。水攻的效果,更多的是在于围困敌人,限制敌人的机动性,这个策略需要一段时间才能发挥作用,时效性不如火攻,而且两者所需要动员的人力物力也有很大的区别,火攻的军事成本要比水攻低很多。所以孙子认为,火攻可以用于战术层面,而水攻只能用于战役层面,“火攻”只是众多战术手段中的一种,孙子单独把它拿出来说,主要还是因为他是,一种“非常规”的作战方式,孙子拿火攻这种非常规的手段做例子,真正想要表达的还是“控制战争规模”的思想。在孙子的理念中,战争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之一,而战斗和厮杀也只是实现战争目的的手段之一,军队之间的互相屠杀只是战争的一部分,杀戮不等于战争,战争的目的不是杀人,战争应该是一个指标明确的“系统工程”,要想达标,需要具备各方面的要素,为了达标不折手段是一个军事指挥过程中最容易发生的错误,如果一个手段造成的后果,最终会妨碍战争目标的达成,那么,即使这个手段能解决眼前的问题,但是从长久来看,这种手段实施的越频繁,就越有可能导致战争的失败,之所以会发生本末倒置的情况,就是因为没有意识到一个本质问题:暴力也是有成本、有代价的。因此,对暴力的使用必须经过精确的计算,也就是孙子所说的:“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如果实施暴力所获取的成果,无法抵消为暴力所付出的成本,那这种暴力的使用方式就是孙子所说的:“费留”。战果辉煌,但是始终无法完成政治目的,甚至需要政治来为战争服务,这对国家来说是非常危险的。现代历史中最典型的例子:美国发动的越南战争。在这场战争里,美国的军事手段可以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消耗了超过二战三倍的弹药量,但是始终不能在政治上取得突破,而且战争规模不断扩大,以至于几乎失控,旷日持久的杀戮不仅给越南造成了惨痛损失,也在美国国内制造了严重的社会危机。“暴力”和“成本”的关系,最极端的体现就是核武器,核武器是目前人类最顶级的暴力手段,就如同秦国通过兼并所有国家,而消灭了兼并战争一样,核武器也通过把暴力推向极点,从而实现了恐怖平衡,因为核武器这种终极暴力手段,需要付出的成本是如此之高,以至于反而阻止了对它的使用。

用间篇第十三

在曹操的解释里“间”就是指间谍,但是这里的间谍和大家通常认为的又不完全是一回事,概念要更宽泛一些,从全篇的描述来看,“用间”指的应该是军事情报工作,孙子十三篇“知”这个字一共出现了79次,可见孙子对情报工作的重视,对情报的侦察大致可以分为:“战略”“战役”和“战术”三个层次,战术侦察问题,孙子在《行军》篇已经说过了,《用间》篇主要讲的是情报工作中的战略侦察和战役侦察,为了突出情报工作的重要性,孙子先带着读者们重温了一下《作战》篇的内容:“兴师十万,出征千里,百姓之费,公家之奉,日费千金”。战争就是烧钱,但又不仅仅是烧钱,如同我们之前说过的,战争最大的危害之一,就是破坏了社会的正常秩序,也就是孙子所说的“内外骚动”。“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国家的盛衰兴废,民族的生死存亡,从君主到普通的老百姓,大家的命运都取决于战争的结果,没有人可以独善其身不受影响,所以,在战争的准备阶段,国家就要开始进行动员,统一调整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来为战争服务,一切生产活动和社会行为都必须服从军事的需要。孙子说如果要组织十万人的军队进行战争,那至少得有七十万个家庭受到影响。曹操对此的解释是,古代以八户人家为一个单位,一家去当兵,需要其他七个家庭供奉他(后勤供给),十万军队就会有七十万个家庭被迫脱离农业生产,即使每家只按4口人计算,一次十万人规模的军事行动,就差不多要动员300万人来提供服务。战争的成本是如此之高,牵涉的范围是如此之广,可想而知,作为军队的统帅责任得有多大,前前后后折腾好几年,无数人付出了心血和生命,就是为了争取最后的决定性胜利,如果这个时候因为不舍得花钱而导致情报工作不到位,这样的统帅在孙子看来简直是不仁不义到了极点,在孙子看来,军队能够取胜就在于对敌人情报的掌握程度,而要想掌握情报,鬼神占卜、日月星辰、过往的经验,这些获取情报的渠道通通是靠不住的,必须要依靠人才行,而对情报人员的使用大致有五种形式,利用敌国的普通人去刺探情报,这个叫因间。收买敌人的官吏为我方提供情报,这个叫内间。利用敌人派过来的情报人员向敌人提供假情报,这个叫反间。执行高危任务,有生命危险的,叫死间。为了把情报带回,必须要保证生命安全的,叫生间。注意,孙子在这里所说的是对情报人员的五种使用方式,而从涉及的范围来看,这五种情报人员所负责的是战略或者战役情报,在这五种情报人员里,孙子最重视的是“反间”,反间的重要性在于不仅可以通过反间获取敌人的内部情况,还可以利用反间直接欺骗敌人的情报机关,任何军事行动的前提都是准确的情报,情报工作的细致程度就决定了军事计划的有效性,所以,哪怕是敌方看门跑腿的都要做到充分了解。在《孙子兵法》的第一篇,孙子就说过,军事工作的关键就在于“隐蔽性”,当双方都这么做的时候,战场就会变成一片迷雾,双方就在这片迷雾里展开搏斗,情报工作就是通过微弱的光影和闪动,来判断对方在迷雾里的轨迹,谁的判断更准确,谁就有机会发动致命一击,情报工作对战争是如此的重要,因此情报机关必须由最高统帅直接控制。情报侦察是为了了解敌人的秘密,相应的己方也必须做好保密工作,甚至可以用最残酷的手段保护机密,综合以上情况,孙子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总之,要做好情报工作,要管理好情报人员,这不是一个普通人能完成的工作。

你可能感兴趣的:(第八篇:《孙子兵法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