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追风筝的人

阅读过程中和阅读之后的思绪万千,到现在真想写点什么却不知如何落笔,我还是缺少了文字整理的能力,所以不敢把这篇写做:读后感或者书评等太过正式的定义,也不想例行公事或者完成作业似的写点本不是我自己的东西。还是先给自己定一个随意一点的基调,然后把所感所想真实地表达出来。

印象最深的是阿米尔读哈桑写的信,使我抑制不住眼泪,为了找到让我情感喷发的句子,我再次读了一遍那封信。“亲爱的阿米尔少爷”,可能就是信开头的这个称呼,就让人难以控制住情感了。即使经历了那件屈辱之事和阿米尔态度的冷漠、栽赃以至于阿里带着哈桑离开了,即使已经十多年的毫无联系,即使战火早已破坏了家园和人心,哈桑还是用他忠诚、善良的语气写出这封信,可以想象这封信对阿米尔来说是一种折磨。

这本书,刚开始我以为是讲述两个朋友之间的不同的地位身份、境遇,对比和冲突来让读者感受到什么。但是读到阿米尔亲眼目睹哈桑被人侮辱却没有挺身而出,而是独自把这种纠结自责的情感咽下开始,我才明白,这本书其实是阿米尔的自我救赎之路。

我认为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经历,也许不是每个人,我只知道我有(这种事不能推己及人)。某种时刻,你明知你应该这么做,但是一想到结果可能会不好你就打退堂鼓,一旦错过了时机,你便开始后悔、自责,但是下次如果再让你选择,你还会这样。与阿米尔不同的是,这种后悔和自责可能不会一直伴随着你,时间总能冲淡一切,但是我想总有某个物品或者某种情景或者某句话能刺激到你,然后你会回想起当初的那件事,产生“当初要是这么做就好了”的想法。

我只能些许的感同身受当时小阿米尔所背负的,小孩从来没有错,他们当时所产生的思想都是周围环境所赋予的,人种的歧视、对强者的屈服、对暴力的恐惧,因为自己的弱小而产生的无力感,所以他逃走了。放在现在,从小时候教导的“见义勇为”到后来的“见义智为”,甚至”见义不为“,都是在告诉小孩,保护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家长们一定会教育自己的小孩(我以后一定也会这样):如果遇到危险情况,首要任务是保护自己,在自己安全的情况下才能想办法帮助他人。我们用一种迂回的说法告诉小孩,自私不可怕,任何事都是有先后顺序,而你的安全,永远应该放在第一位。

阿米尔没有做错这件事,但是他却做错了另外的事,我认为这才是使他背负压力的原因。

如果阿米尔在看到那种情况后,回家告诉父亲或者阿里,同时帮助哈桑走出阴霾(也许出于对人的尊重应该先与哈桑交流,听取他的想法)。但是,歧视一直都在,阿米尔纠结的不仅仅是哈桑被辱时没有出手相救,还有身边人一直在说的人种论,让儿童时期无法分辨正误的他不敢做与当时情况不符合的事。我还忽略了一点,就是父亲的感情,小孩为了得到父亲唯一的爱,总是能做出一些自私的事。

小时候,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大人给予的,奠定了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基础。尤其是父母,他们总能用他们的行动影响着我们。这个每个人一定都能从自己和父母身上找到影子。我以后一定要写一篇我从父母身上获得的和形成自己的随笔,来记录这个独立和依赖的我。

现在我想站在哈桑的角度写一些,当哈桑第一次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这句话的时候我并不能理解,一个一起玩到大甚至有主仆之分的人为什么会对另一个人有着这么深的情感。

当我想起一句描写狗狗的话:(原谅我这么对比,没有歧视的意思,狗狗是我们的朋友)”对你来说,它只是你的一部分;但是对它来说,你就是它的世界“。

哈桑从小没有妈妈,爸爸是仆人虽然疼爱他但是只有疼爱,他没有上学不识字,没有丰富的食物从小就是作为仆人在培养,而且是受人唾弃的”劣质“人种,还因为身体的缺陷”兔唇“受人嘲笑,对童年的他来说,阿米尔和他一起玩,一起吃东西,还给他读故事,就是他最开心的事,这种开心足以让他付出一切,阿米尔就是他那个贫瘠受伤世界中的阳光。

以至于到后来长大了,哈桑还是对阿米尔有着与其他所有人不同的情感,对他来说,主仆只是一种身份,最重要的是阿米尔是他的朋友,是他情感最深处最在乎的人。抱着这种感情,他说出:为你,千千万万遍。把所有的温柔和忠诚给了阿米尔。

这也是阿米尔后来背负着越来越重心理负担的原因,如此不平等的情感输出,压力总是被给予的人会重很多。可是我难以理解的是为什么很多人可以心安理得被给予,而且黑洞一般对别人的给予不断吞噬,这种不会负担的感觉怎么养成的?

最后我想写一写和平与战争,这是这本书的大背景,也是这本书与其他类似自我救赎的书不同的地方。战争本身是不可原谅的,但是它却让一切都变得可原谅。

和平年代的我只能通过新闻、电影、书本等载体来了解战争,但往往只能停留在战争所带来的表面影响,破败、伤亡、饥荒、流离失所等等,从来没有关注过战争所造成的精神层面和生活的影响。这本书很好的弥补了我对这部分认识的一点点空缺。

战争的起因是为了满足一部分人的野心,却使绝大多数人成为牺牲品。普通人根本无力改变现状,通过宗教信仰着那个可以保佑他们的神,去祈祷自己和家人的平安,去祈祷战争的结束。这就是为什么社会越是动荡、越无力的人越容易相信神明,而和平国度的人多数会认为自己是无神论主义者。

战争下的人同样需要生存,甚至娱乐。本书写了为什么在那种情况下,还是有很多人冒着生命危险去观看足球赛,在精神如此贫瘠的时候,更需要有这种活动来激发对生活的热爱。

这本书使我对各种方面有了新的感受,也许在几年以后我还会再次看一遍,到时候回过头来再看这篇文章,我应该有更深的认识吧。

(本篇文章于2019年3月25日13点32分完成,前一天晚上读完整本书。全无修改,一气呵成。)

你可能感兴趣的:(随笔-追风筝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