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不被善待的人不会善待社会

人性是被养出来的,后天的环境影响太大了。一个从小生活在恶劣环境中的孩子,从来不被善待,又如何要求他善待别人和社会呢?

李玫瑾的《幽微的人性》一书,很多故事看下来,除了觉得恨,很多时候觉得特别感伤。

一个少年,父亲是个赌徒,母亲有精神病。从小,妈妈犯病了就跑,爸爸天天在赌场,很少着家,所以一直由奶奶照顾。8岁时,奶奶就离开了人世,10岁开始在社会上流浪。当警察收容他时,给他爸打电话,他爸说:“你们爱怎么处理就怎么处理,我反正不去接。”李玫瑾老师采访他时,他哭诉有一次生病了,七八十岁的奶奶背着他去看医生,当时下着大雨,娘俩一起从山坡上滚下去,娘俩抱头痛哭。

人在弱小的时候没有被善待的话,你怎么指望他大了以后会善待社会呢?善与恨,都会互相传递的。这种从小无助与挣扎的经历,就是滋养犯罪人格的沃土啊!

李玫瑾老师认为,对未成年人来说,接受教育是他们今后在社会生活中的立身之本。错过了接受教育的关键期,他的知识与能力缺陷也将影响到他一生的生活。但是有些家庭靠自身是无法给予良好的教育的,这就需要社会的帮助。

救助和帮助都是需要资金的,但是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如果一名少年犯因犯罪而被判刑,社会面临什么?我们不仅必须为其启动侦查、起诉、判决等活动费用,还必须为其付出监狱建设费、监管费、教育费、医疗卫生费等。不仅如此,违法少年的家庭将面临什么?未来的忧虑,父母晚年的赡养无靠等。还有少年自己面临什么?他的工作、婚姻等都会受到这种早年行为污点的影响,有的甚至会影响其一生。有些早年违法者就此踏上一条“不归路”,成为惯犯或累犯,进而使社会面临更严重的后续威胁。还有被害家庭的损失等等。如果我们在预算中将这笔费用提前支付,帮助那些困境家庭的未成年人,使其不流落街头、不辍学,让所有适龄学生接受基本的教育;设立奖学金去帮助那些穷困有志的少年;开办特殊学校,对异常少年进行强制性收留和教育,进行及早的社会干预;资助那些志从事少年工作的退休或下岗人员去替代忙于生计的父母关爱那些情感失落的少年等,结果将大为改观。

显然,帮助困境家庭、建设福利性学校与建监狱相比,前者更有价值;用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投资与用于犯罪发生后的打击工作投资相比,前者更有价值。

一个从小没有感受快乐的人怎么会有健康阳光的心态?一个从小没有被亲人或社会善待过的人怎么会温情地善待别人?一个从未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的孩子怎么会有自尊而自制,又怎么会尊重别人的权利和生命?

家庭教育的首要工作是如何对家长们进行教育,如何让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心理过程,大人们如何在孩子出现问题时能够有意识地主动发现自己的问题,先调整自己。能做到这一点,家庭教育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你可能感兴趣的:(从小不被善待的人不会善待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