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諵譁-齐物论(7)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六合之外, 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无弃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道可道 非常道

夫道未始有封,言未始有常,为是而有畛也,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

道,它真正没有一个什么界线,“言未始有常”,没有任何文字、思想是永远存在的,“为是而有畛也”,如果可以确定,就永远不变了。畛也就是界,“请言其畛:有左,有右,有伦,有义,有分,有辩,有竞,有争,此之谓八德。”这是庄子所提出来的八德,这个“有左有右”是讲物理世界的次序;“有伦有义”是人文世界的次序;“有分有辩”是理念世界的次序;“有竞有争”是人类社会的现实。这八个论辩,归纳为群、分、类、辩。

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

什么叫六合?东南西北上下,是对宇宙看法的代名词。“六合之外”,天地以外还有没有世界?人类究竟是不是外星球过来的?“圣人存而不论”。这问题永远存在,不过暂时不去追问它,那么宇宙间的人事呢?“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只是讨论研究,不加批判,不做一个严格的结论。

孔子的春秋

春秋是世界最和平、最公平,持之平也!而历史是个“持平”的公论,所以叫春秋,不叫冬夏。孔子著《春秋》“议而不辩”,所以春秋的道理,只是责备贤者,而不是批评普通老百姓。

庄子讲到中国文化的人伦之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几句话,几乎成为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几千年来不易之论。也就是说,后来文化一切的观点,对于东方历史、哲学的看法,都是由这几句话做基础的。


故分也者,有不分也;辩也者,有不辩也

这个分是“分辩”的“分”,不能当做“分割”来看。所以各部分的看法,有些是不可分割的,要整体地看,所以“分也者,有不分也”。接着是“辩也者,有不辩也”,天地间的道理讲不完,如果拿逻辑观念来推理的话,论辩下去,没完没了,辩到了最后呢?是无言之辩,没有话可讲了。最后真正的理,是无话可说,那才是真理,一个字都没有,一点道理都没有。


曰:何也?圣人怀之,众人辩之以相示也。故曰辩也者,有不见也。

“何也?圣人怀之”,得道的人,真正证到形而上道的“怀之”,只有在胸怀里自己知道。“众人辩之”,一般人呢,不在自己身心内在去体会,只在思想上,靠嘴巴在论辩,“以相示也”。以表示自己见解的高明。“辩也者,有不见也”。所谓道,如果用推理,从伦理思辨上去求,这个道越辩越糟糕,离道越远。


仁义道德是什么

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大仁不仁,大廉不嗛,大勇不忮。

夫大道不称”,真正的道是没有理由,没有什么名称的!“大辩不言”,真正的道理到了最高处,是没有话讲。“大仁不仁”。天地并没有仁与不仁的观念,天地生万物,好的也生,坏的也生,稻谷也生,毒药也生,包容万象一切,都是它所慈爱的。真正的大仁,是普遍的、自然的,并没有对某一点特别的仁。“大廉不嗛”,“真正的廉洁就是人生“冰清玉洁”,一个人真正做到了冰清玉洁的时候,他反而没有什么嗛;这个嗛,不是说他不谦虚,而是他用不着标榜自己这个叫廉洁了,所以是大廉不嗛。“大勇不忮”,真正有勇气的时候,不忮,就是特别古怪。大勇的人看起来温文柔弱,他没有特别的奇特表示。

道昭而不道,言辩而不及,仁常而不成,廉清而不信,勇忮而不成。五者园(圆)而几向方矣,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

道昭而不道”, “昭”是无所不在,道啊,很明白,你不要去找;这个道,昭昭灵灵无所不在,没有一个固定的方法,所以昭而不道。道是明明白白的,是无私的,所以是绝对不道。

言辩而不及”,天地间最高的理论,到了最高处,没得话讲,讲出来都不是。

仁道是常道,并不是不平常。仁常而不成,是说没有一个成规在那里。

廉清而不信”,真正清高,外面没有信号,没有标榜的,不展示出来给你看到的。

勇忮而不成”,大勇的人,处处标榜自己有力气,或者会打人,会救人,这个已经不是真勇了。真勇的人,看起来没有什么勇的样子。

五者园(圆)而几向方矣。”五者就是大道、大辩、大仁、大廉、大勇,这五个条件完备的人,“几向方矣”,差不多摸到向道的方向了。

故知止其所不知,至矣。”这是这一节的总结论。所以真正了解道的人,所有的智慧、知识、思想,都没有用处;用知识用思想来推测道理,那不是道,与道不接近。道,最后到达无念之境,无道可道。真正的智慧到了最高处是无知。


道的宝库

孰知不言之辩,不道之道?若有能知,此之谓天府。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假使在你的思想理解上,懂了这个道理,一切言语思想到最高处所不能到达的,是“不言之辩”,没得理论,没得文字可讲。“不道之道”,形而上那个道,没有法则,也没有道理可讲。道在哪里?就在平凡,非常平凡,非常现成中。“若有能知”,假使有人能知道了这个,修道方向弄清楚了,“此之谓天府”。“天府”是庄子定的名称,这个天字不是讲天文上的现象的天,而是理念世界的天;这个天府,就是宫殿,代表了道的那个宝库,道的那个渊源。

注焉而不满,酌焉而不竭,而不知其所由来,此之谓葆光。”

你懂了这个道,修养到这个境界“不言之辩”,就无话可说。修养到了这个境界的话,“注焉而不满”,像流水一样,永远把水灌进去也灌不满。所以老子也讲,这个时候才叫做“虚怀若谷”。这个心中空空洞洞,像山谷一样,流水尽管灌,一万年、一亿年的流水灌进去都不满,因为没有底的。“酌焉而不竭”像流水一样,把水每天挑走一担、一车,永远也舀不完。那就是不增不减。

那么这个心里的能量、道的能量、身心的能量,是哪里来的呢?无所从来,亦无所去,不知道来源,不知道去处,“而不知其所由来”,这个样子就叫做“葆光”。


(大道原本没有人为的界限,至言原本没有固定的框框,只是为了争得一个“是”字而妄加了许多界限。请让我说说这界限吧。如划分了左与右,次序与等级,分别与辩论,竞言与争锋,这就是世俗所谓的八种才能。其实,天地四方之外的事,圣人是随它存在而不加谈论的;天地四方之内的事,圣人只是谈论它而不加评论的;对于古史中先王治理世事的记载,圣人只是评论它而不去辩解的。所以天下的事理,有去分别的,就有不去分别的;有去辩论的,就有不去辩论的。这是为什么呢?圣人不争不辩,虚怀若谷,而众人却热衷于争辩,以此夸耀于世间。所以说:辩论的存在,必有眼界看不到的地方。

大道是不可称谓的,大辩是不用言语的,大仁者是不自称仁慈的,大廉者是不自称廉洁的,大勇者是从不伤害人的。道一旦说得明明白白也就不是大道了,言语再辨析周详也有所不及,仁爱经常普及也就不能保全了,廉洁过于清纯人家也就不信了,勇敢达到伤人的地步也就不是真正的勇敢了。这五个方面遵行不弃那就差不多接近于大道了!所以说,一个人的智能能够止于所不知的境地,这就是极点了。谁知道不用言辞的辩论、不用称说的大道呢?如果有人能够知道,他就可以称为天然的府库了。在这里无论注入多少也不会满溢,无论索取多少也不会枯竭,人们不知道它的源头在哪里,这就叫做潜藏不露的光明。)此段来自另一本参考书。




你可能感兴趣的:(庄子諵譁-齐物论(7))